椎间盘突出可导致腰背部疼痛、下肢放射性疼痛等症状,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早期诊断和治疗椎间盘突出至关重要,可有效缓解症状,避免病情恶化,甚至导致神经功能严重损害而瘫痪!
【可控与不可控因素】
椎间盘退化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受可控和不可控因素的影响,前者与家族病史和基因存在关联,后者则与生活方式有关,也是绝大部分椎间盘问题的主要因素。
虽然基因和椎间盘退化没有直接的影响关系,但一些研究表明,家族病史与椎间盘之间存在一定的关联性,比如父母在年轻时就出现多节椎间盘劳损,子女也较易出现类似问题,这可能与遗传的软骨素质较弱有关。
无论如何,不可控因素并不能完全决定椎间盘的健康状况,只是可能增加患病风险,相比之下,可控因素的影响更为直接,也可通过改变干预和预防。
除了承重过量和姿势不良,突然扭伤和跌倒等外伤也会造成椎间盘损伤。
双威医疗中心脊椎外科专科刘俊彬医生(Dr Lau Choon Ping)指出,椎间盘病变通常发生较迟,比如年龄增长而出现的正常退化过程,即从有髓液滋润的柔软状态,逐渐变成硬化、薄弱,以致椎骨直接互相碰撞。
椎间盘退化是一个渐进过程:
- 早期退化:轻微退化,可能出现腰酸背痛等症状
- 中期:退化加重,可能出现椎间盘突出,引起神经压迫,出现各种典型症状
- 晚期:完全退化,可能导致椎体骨质增生(俗称骨刺),压迫神经,严重影响生活质量
【椎间盘损伤的高风险群】
- 经常提重物、过度负重
- 久坐、坐姿不正
- 30岁至50岁群体
现代人越来越注重健身,其中不乏举重练肌,但也伴随运动损伤的风险。
他说,运动的目的因人而异,若只是为了锻炼肌肉,保持身体健康,中等重量的训练足矣,过重的重量和极限运动,加上没有专业教练指导正确姿势,都有可能导致运动伤害。
他坦言,不少人通过网络自学健身,缺乏专业指导,虽然教程众多,但个人身体状况不同,错误的动作可能会增加受伤风险。
他提醒,举重动作的细节非常重要,稍有不慎就可能造成关节或肌肉损伤,即使是时下流行的Tabata训练,若没有专业指导,也很难保证动作的标准性。
【严重腰椎间盘突出 可致马尾综合征】
椎间盘的严重程度取决于突出的位置和压迫的神经结构,最严重的情况可能导致瘫痪!尤其是当颈椎间盘突出压迫脊髓时,可能引发四肢瘫痪。这是因为颈椎间盘突出会影响从脑部到上肢的神经传导,导致上肢和下肢的功能丧失。
刘俊彬强调,如果椎间盘突出发生在颈部,影响的神经功能范围更广,不仅会引起颈部疼痛,还可能导致疼痛放射到上肢,容易被认为是肩周炎。
他进一步指出,在腰椎区域,椎间盘突出最常见的严重后果是马尾综合征(Cauda Equina Syndrome, CES)。
马尾神经根负责控制下肢的感觉和运动功能,以及肛门和膀胱的功能。当这些神经根受到严重压迫时,患者可能会出现下肢麻木、无力、大小便失禁等症状。
“马尾综合征属于紧急状况(emergency),需要立即进行手术减压,以避免永久性神经损伤。”
因此,对于椎间盘突出的早期诊断和治疗至关重要,以避免严重的神经功能损害。
【诊断椎间盘损伤:须寻求专业评估】
刘俊彬解释,椎间盘突出的症状因受压神经根的不同而有所差异。
他举例,若第三条神经根受压,疼痛可能从背部延伸至臀部和腿部;若第五条神经根受压,疼痛则可能从臀部延伸至小腿外侧;若最后一条神经根(SIE)受压,疼痛可能从大腿延伸至脚跟。
“虽然有不同的疼痛延伸范围,但特征都是从背部痛到臀部,蔓延到脚部,而这种痛楚属于按不到的内部疼痛,患者坐着或活动时感觉疼痛,但用手按压时却不觉得痛。”
他解释,椎间盘突出的诊断通常基于患者的症状和影像学检查,一些患者有明显的典型症状(坐骨神经痛),医生在初步检查会怀疑椎间盘突出。不过,患者通常需要进行核磁共振成像(MRI)以百分之百确诊状况。
“MRI能够清晰显示神经线和软骨情况,而普通X光只能看到骨骼结构。”
常见的椎间盘突出多为单侧神经受压,但一些患者可能出现双侧神经受压,严重影响行动能力。
他补充,椎间盘突出与年龄有密切关系。随着年龄增长,椎间盘逐渐退化。因此,儿童和青少年鲜少或几乎不会出现椎间盘突出问题,而30岁至40岁以上的人群则更容易受到椎间盘问题的困扰。
他提醒,椎间盘突出患者应及时就医,寻求神经外科或骨科医生的专业评估,以确定最佳治疗方案。避免盲目治疗,比如自行按摩或推拿,这些方法虽能暂时缓解症状,但若诊断不明确,可能延误病情。
针对“何时需要就医?”的常见问题,他强调,当出现脚部无力等神经功能受损症状,就不应该再拖延。
【治疗复杂且因人而异】
椎间盘突出的治疗过程复杂,而且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方案,包括病情严重程度、患者年龄、身体状况等因素。
刘俊彬指出,并非所有椎间盘突出患者都需要手术,若神经根受压不严重,比如患者仅表现为坐骨神经痛,但没有出现脚部无力、大小便失禁等症状,这类轻度椎间盘突出患者通常可选择采用保守治疗,比如:
- 药物治疗:缓解疼痛
- 改变生活习惯:减少椎间盘压力,比如避免久坐、保持正确姿势等等
- 物理治疗:沟通过电波治疗、超音波治疗等方式,减轻炎症和疼痛,放松肌肉
- 核心肌群训练:通过特定运动强化核心肌肉,帮助稳定脊椎
保守治疗的目的是让受损部位逐渐愈合,突出的软骨慢慢萎缩变小,最终神经根不再受压,疼痛得以缓解。
他说,大多数患者会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恢复,恢复时间因人而异,有者可能1个月即可恢复,一些患者则可能需要3个月至6个月不等。
研究表明,通过科学的诊断及合理的治疗,80%的患者症状在1年后会显著改善。因此,除非病情严重,否则医生通常会优先推荐保守治疗,并密切观察病情进展。
若保守治疗效果不佳,或神经功能受损的风险增加,则可能需要手术治疗。神经根受压时间越长,永久性损伤的风险越高,甚至可能造不可逆的损害。手术的目的是通过摘除突出的软骨,减轻神经根的压力,创造最佳的恢复条件
【什么患者、什么情况、什么时候才需要手术治疗?】
从医学角度而言,一旦神经功能受损,手术是首选治疗方案。
他说,相比30年前,现代外科技术已取得显著进步。过去,开放式手术需要大面积创口,术后患者常承受剧烈疼痛,且对肌肉组织的损伤较大,许多患者因此对手术望而却步。
如今,微创手术已成为主流,通过小创口(如钥匙孔般大小)和内窥镜手术,医生能够精准地摘除突出软骨,同时最大限度地减少对周围组织的损伤。患者术后恢复快,疼痛轻微,复原期大幅缩短。
此外,神经线侦查器等先进技术的应用,进一步提高了手术的安全性和准确性。
他说,无论是保守治疗或是手术,患者都应遵循专业医生的指导选择最适合自己的治疗方案和术后护理措施。
【精确诊断,避免“病急乱投医”】
刘俊彬坦言,当身体出现疼痛症状时,许多人往往会直接寻求脊椎矫正、推拿或正骨等治疗方式,而忽略了应先咨询医生进行专业检查和诊断的重要性,他建议患者应避免推测式的“诊断”和不恰当的治疗。
未经医生诊断的非医疗手段,也存在一定的风险:——
- 诊断不明确:脊椎疼痛的原因多种多样,除了椎间盘突出,也可能是肌肉劳损、骨质疏松、肿瘤等等,未经专业诊断而盲目进行治疗,可能延误病情。
- 治疗不当:脊椎结构复杂,治疗手法不当可能加重病情,甚至造成不可逆的损伤。
- 贻误治疗时机:对于一些严重的疾病,比如肿瘤,早期诊断和治疗至关重要
【椎间盘突出的预防与护理】
患者在接受治疗及复原后,若没有照顾脊椎健康,继续受到不当挤压或压力,椎间盘突出仍会反复发作。
因此,医生通常会建议患者一些脊椎护理的方法,包括保持正确姿势、适量运动以及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 适量、适度运动
刘俊彬说,适量运动有助于增强核心肌肉,稳定脊椎,减少椎间盘的压力,适当的运动包括低压力、低撞击力的活动,比如游泳、瑜伽和散步。这些运动不仅能锻炼身体,也能避免对脊椎造成过大负担。
他坦言,患者应尽量避免高冲击力或需要大幅度动作的运动,比如激烈的球类运动(如羽毛球 、篮球)或极限运动。这些运动容易导致脊椎受伤,尤其是职业运动员常因长期高强度训练而出现背伤或腰伤。
他提醒,运动时间也应量力而行,充分的热身和伸展运动可有效减少运动创伤。
- 睡床该硬或软?
“睡床该硬或软”对脊椎健康至关重要。过软或过硬的床都不利于脊椎的支撑,理想的床垫应软硬适中,表面柔软但下层有一定硬度,既能提供舒适感,又能有效支撑脊椎,尤其年长者,更应避免睡在过硬或过软的床垫上,以免造成不适或加重脊椎负担。
- 护腰和辅助工具的使用
护腰或护背辅助工具在疼痛剧烈时可帮助缓解不适,但仅限于短期使用,在椎间盘恢复后,若需进行某些运动或承重时,可短暂使用这些工具提供额外保护,但不建议健康人群长期佩戴护腰工具,因为过度依赖外部支撑会导致肌肉功能退化,甚至引发关节僵硬等问题。
- 饮食与椎间盘健康
饮食与椎间盘突出没有直接关系,但健康的饮食习惯有助于维持整体健康、避免肥胖等问题。肥胖会增加脊椎的负担,加上不良姿势,可能间接导致椎间盘问题。
- 妊娠期椎间盘问题
妊娠期间,椎间盘突出情况更为复杂,若症状严重仍需手术干预,但妊娠初期将尽量避免进行放射性扫描;若平时有脊椎问题且有计划生育,建议提前进行检查,确保脊椎健康。
医生的话:切勿讳疾忌医,早诊早治,才能取得更好绩效,科学治疗,对症下药,才是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