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革新的始终目的都是为了造福人类,把世界推向更高的文明。当世界进入科技新时代,网际网络在人类的生活中也无孔不入,无处不在,发挥其无远弗届的优势和影响。

1999年崛起的科技新词汇“编程马拉松”(Hackathon,亦称骇客松),从在骇客界开始流传,随着网络科技的无限扩展而延伸其他领域,包括因科技而极速精进的医疗保健领域。

新冠疫情之下,居家作业成了新常态,人们对高风险的医疗机构却步,但癌症和各种慢性疾病的医疗服务却不能中断。

罗氏马来西亚(Roche Malaysia)制药部门早前举办首个医疗保健编程马拉松(Healthcare Hackathon),为癌症患者提出实际可行的创新医疗保健解决方案,也将“编程马拉松”这个新形式正式带入马来西亚。



■罗氏马来西亚总经理段炼

经过一年的“历练”,新冠疫情已成为生活新常态,从学业、工作、生活到健康等方方面面都出现颠覆性的变化。

对于接触和感染风险最高的医疗机构,许多人心有戚戚焉,但是许多疾病却不能因此而拖延或停止诊治。

疫情不知何时了,标准作业程序也无法做到滴水不落、万无一失。为此,罗氏马来西亚制药部门在有条件行管令(CMCO/PKPB)期间,联合马来西亚全球革新与创意中心(The Malaysian Global Innovation and Creativity Centre,MaGIC)举办首届编程马拉松活动。

为期三天的活动主题为“重塑医疗保健”(Reimagine Healthcare),旨在让科技与医疗保健领域的专业人士集思广益,为马来西亚癌症患者提出实际可行的创新医疗保健解决方案,参与团队包括罗氏马来西亚的制药、诊断和共享服务中心部门员工,在编程马拉松培训师、指导者以及验证者的带领下,找出对马来西亚医疗系统和癌症患者产生实际和潜在影响的创新想法。

编程马拉松通常是由科技公司或组织所主办的一项活动,由程序员聚集在一小段时间里进行项目协作。这些活动通常维持在24小时到几天以内, 而参与者通常必须非常迅速,时而不睡觉,以完成任务。

罗氏马来西亚总经理段炼(Lance Duan)说,编程马拉松近年来发展迅速,并且趋向多元化,广泛应用于不同行业和领域,如今更进一步入驻医疗保健领域,通过聚集专业人士集思广益所提议的解决方案,有助解决患者以及医疗保健生态系统的范式。

MaGIC总执行长杜蕾拉阿布巴卡(Dzuleira Abu Bakar)则说,通过医疗保健领域、数码与科技领域等专业人都是的参与,编程马拉松这样的团队活动可收获来自不同方面的见解和指导。

在此届的活动中,来自各个行业的外部发言人分享并讨论了不同的创新历程,以及他们如何蜕变组织,实现对其行业更大、更好的影响与发展。参与团队分小组讨论和陈述需要解决的问题和想法,包括如何针对癌症患者的个别状况,让他们接受最适当和最佳治疗,继而思考和设计编程构思,继而提出原型解决方案,同时以多重模式研究这些构思和概念,评委们从中筛选实际可行,并且能够体现创新与数码应用的概念。

此次活动的验证者与评审之一,也是本地风湿疾病顾问Dr.Benjamin Cheah说,这项创举的最大意义在于聚集医疗和科技领域人士,集思广益开发和拥抱新想法,以及有助于可持续和积极创新的医疗保健投入。

段炼指出,此次参与的6个团队概念陈述让人印象深刻,因为他们为癌症患者寻找创新解决方案的时间很有限,却都能表达出为马来西亚患者带来具有意义的改变和希望。通过这样的跨部门合作,也有助于保持团队的动力,提高成效,加速为患者提供更多更好的保健新方式。

“我看到了编程马拉松的潜能,能集合最有效的资源、人力和专业,在最短的时间内达到最大的效益,有助推广打破常规思维的方法,创建实际可行的解决方案。希望未来能有更多具有创造性、颠覆性的模式,比如类似这样的医疗保健编程马拉松,以促进创新及达到完整的协作,从而提升马来西亚病患的医疗保健需求。”

罗氏马来西亚首届医疗保健编程马拉松最终评选出2支优胜团队和设计方案,一是有关儿童早期癌症教育,另外一组是针对乳癌方面的应用程式。在未来几个月,这两个优胜团队将获得赞助商、导师以及反馈委员会的协助,把设计概念实践成真。



【新时代操作——编程马拉松 Hackathon】
编程或程式设计马拉松(Hackathon)亦称“骇客松”或“骇客日”(Hack Day)、“骇客节”(Hackfest)、编程节(Codefest),原是一个流传于骇客界的新词汇和新活动。

顾名思义,“马拉松”就是同道中人聚集接连长跑的活动形式,编程马拉松即泛指短时间内以团队合作、以电脑程式设计创造新服务或新商品的科技活动。

活动期一般为一至三天,主办单位募集不同领域的专业人士组成团队,在短时间内从创意想法到实际操演,进而发表作品,最后由主办单位选出优胜队伍给予奖励。

活动参与者一般涉及电脑程式设计员以及其他和软体发展相关的专业人士,比如图形设计师、界面设计师以及专案经理等等,聚集成团队,以紧密合作的形式研究和开发某项软体专案,整个活动主轴或活动灵魂就是通过团队合作编写程式和应用。

听起来似乎很简单,其实不然,参与团队并不是编写一次性的作品那么简单,其精髓在于——很多人、在一段特定的时间内、聚在一起,以他们想要的方式,去做一些想做的事,整个程式设计的过程几乎没有任何限制或方向,参与者自由的、尽情发挥其创意,并把创意实践出可实际应用的成果。

追溯“编程马拉松”的源起,这个术语于1999年由两组人同时想到并且首次公开使用,这两组人分别是OpenBSD的开发者和Sun的市场行销团队。而在这之前,Sun就于1986年召开了一系列的“连接马拉松”,让供应商和参与者一起测试他们的硬体和软体的互用性,找出网际网络标准协定规范中的缺点,并且定义一套可重复使用的协定测试程式。

简而言之,“连接马拉松”类似已经停止的“苹果程式设计大会”,更像是一个让参与者与他人展开技术交流的开发者大会,不同的是在技术交流之余,有时也编写新程式。

到2008年,编程马拉松进一步衍生出更大规模的区块链马拉松(Blockchain Hackathon),第一个区块链或一组被称为“Satoshi Nakamto”的人或团体概念化,“区块链马拉松”名称由此崛起,形式上和编程马拉松相近,但性质有所区别。

区块链马拉松让开发人员获得资源以构建分散式应用程式(dApps/Decentralized Applications),属于区块链开发人员之间的竞争,而组织这类马拉松的也是和区块链相关的公司,从中发掘有才的程式员。


自2017年起,区块链马拉松曝光率续渐增长,并向参与者承诺了大量的招聘机会,规模也从仅限于传统的大型科技公司,比如面子书(Facebook)、谷歌(Google)和Major League Hacking组织主办的大型季节性骇客松,到现在几乎任何机构都能举办自家版本的小规模骇客松。
编程马拉松之所以成为趋势并且持续扩展,主要是因其所能带来的各种优势和效益,包括提升公司品牌、扩张人力资源和产品,以及巨大的未来可能性。

如今,编程马拉松的参与者已不再仅限于软件工程师,也会因应不同主题邀请不同领域的参与者,比如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于2013年举办的保健编程马拉松(Health Hackathon)就是将这项科技交流和开发活动,延伸到医疗保健主题和领域的例子,除了设计师和软件工程师,还有熟悉健康产业和商业规划的专业人士参与其中。

科技发展无限,相信未来的编程马拉松概念将会被出现更多形式,为各种型态公司所采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