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生专栏》
巴生斯里哥打专科医药中心(Sri Kota Specialist Medical Centre)
心脏外科顾问斯里达尔医生(Dr G.S.Sridhar)
近期引起热议的42宗被指涉及接种新冠以疫苗加强剂的死亡病例投报,尽管卫生部长和总监出面澄清22宗证实无关疫苗,其余20宗病例的死因仍在调查中,至今也未有任何证据显示新冠疫苗有致命风险,但坊间原本就对疫苗的安全性争议不断,反疫苗的依然大有人在,这类“疫苗致命”的传闻一经散播,更让人们迟疑,不敢让老人和小孩“冒险”,甚至有人毫无信心,认为不断接种具有各种副作用的疫苗是“用生命做赌注”。
百年来,疫苗是世界卫生组织认为能有效遏止大规模传染疾病的最佳方式;然而,新冠疫苗面对的是前所未有的变种病毒,疫苗的不良反应和过于频密的接种次数,也让人缺乏安全感而成为争议焦点。最重要的是,欠缺疫苗抵御新冠病毒绩效的数据依然不足,俨然是把新冠疫情当做试验计划,用全球人来做临床实验。
新冠疫苗究竟安不安全?防护力能持续多久?不接种疫苗会有什么后果?除了老人和小孩,患有心脏病、糖尿病和各种健康问题的人,接种疫苗会不会有致命风险?
本期《医生专栏》,巴生斯里哥打医药中心心脏外科顾问斯里达尔医生(Dr G.S.Sridhar)逐一解答坊间针对疫苗的常见疑问。
【如何确定新冠疫苗对我是安全的?】
至今为止所得的临床数据,绝大多数的新冠疫苗是安全的,虽然接种疫苗有一些不良反应,但这些都属于正常范围,并不意味着这些反应是感染了新冠肺炎的症状。
发烧、恶心、肌痛、头痛、寒颤、腹泻和注射部位的酸痛或红肿,都是常见的无害不良反应,这些短期症状从轻度到中度,因人而异,在于人们所担心的严重过敏这类不良反应的案例极为罕见。根据阿斯利康(AstraZeneca)和辉瑞-BioNTech(Pfizer-BioNTech)的疫苗数据报告,严重不良反应的几率为10万人当中仅有1人,而Moderna疫苗的严重不良反应几率为百万分之一。
坊间流传各种关于疫苗的负面说法,包括疫苗带有疾病,这并非事实,反之,疫苗可以让人体的免疫系统识别病毒,从而设为它们的预防目标,阻挡这个“敌人”入侵。
【拒绝接种疫苗会怎样?】
虽然要不要接种疫苗是个人权利,除了纳入“国家疫苗计划”里的疫苗,新冠疫苗至今还不属于“强制接种”,国内仍有一些未曾接种任何一剂新冠疫苗的人,这些抗拒疫苗的人并不会受到法律对付,但日常生活中可能面对的风险和后果偏高却是在所难免,比如可能延迟或不允许返回职场的机会、被限制在团体聚会、旅行和进入某些场所的限制,因为全球许多国家仍未完全开放入境限制,疫苗证书是一道必要的通行证。
这些限制造成的各种不便尚在其次,最重要的是,接种疫苗是为了实现群体免疫目标,在保护自己免受新冠肺炎病毒侵害的同时,也能降低重症和死亡率,而要实现群体免疫目标,疫苗接种率必须达到至少70%人口,否则将需要更长的时间才能产生对该病毒的群体免疫力。
【疫苗的保护期究竟有多长?】
人们对于新冠疫苗的另一常见问题就是“防护期限”。我们从小到大接种不同的疫苗,防护期各有长短,比如流感的防护期为一年,所以必须每年接种一次流感疫苗;一些疫苗的防护期则为5年,一些则是终身免疫。
面对新病毒,世界各地的研究人员持续探索和研究,虽然未有足够的数据确定疫苗的准确防护期限或时间表,但至今为止的现有数据表明,接种疫苗的人至少在4个月内免受新冠病毒感染。
无论如何,疫苗的确切防护期长短最终取决于所使用的疫苗,只有随着时间的推移以及接种率的提升,才能获得更多数据和证明。
到目前为止,感染过新冠病毒的人是否就有足够的抗体,或是有多少抗体,还是一个有待验证的问题,因为有少数人二次感染,而后者通常属于轻症。
医学人员在研究首次感染病毒时所产生的免疫力能持续多长时间。比起通过传播病毒感染后获得的短期免疫力,有关数据有助疫苗开发人员寻找提高幼苗有效性的方法,从而提供更长的病毒防护期。
【我究竟适不适合接种疫苗?——关于谁或哪个群体应不应接种疫苗的标准】
时至今日,仍有不少人对于“接种疫苗群体的标准”心存疑惑,尤其是对于“要不要让老人和小孩接种疫苗”,始终纠结不止,犹如面对一场冒险或赌博。
根据我国政府制定的新冠疫苗接种目标,今年2月的成年人疫苗率须达到80%,以减少感染、住院和死亡——这一项已提前达标,并且已进一步将疫苗接种人群扩展到12岁以下儿童。
虽然一波又一波的疫情反复,或许感染率未见明显降低,但重症和死亡率却明显大幅下降,在减少死亡的同时,也减轻高危人群的疾病负担。
即使是患有慢性疾病(比如糖尿病、高血压、高血脂等等)的年长群体也被列为优先接种疫苗的重点保护群体,只有那些患有流感或正在发烧期的人,才需要暂缓接种疫苗,但并不意味他们“没有资格”接种疫苗。
正在流感或发烧期的人,不仅仅是新冠疫苗,即使是其他任何一种疫苗,医护人员也会建议在完全康复后才接种疫苗。这是因为在开始出现症状时,医护人员由此可区分究竟是之前所患疾病,或是接种疫苗而产生的后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