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专题》心律失常系列(3):心电错乱 心房颤动
心房颤动(Atrial Fibrillation,简称房颤)不仅仅是心跳过速的心律失常问题,严重者可能导致心力衰竭,中风(Stroke)危机飙升。
房颤虽然不会直接导致死亡,但随之而来的各种心脏疾病风险,大大提高脑溢血和猝死几率。
这也是为什么专家们一再提醒:勿轻视心律失常的危险!
【心动的感觉 不一定美好】
心房怦怦乱跳,如搅乱一池春水。然而,这种“心动的感觉”一点都不美好,反之要警惕失常的心跳可能会导致心律骤然断弦而猝死。
这种心跳过速或不规律的病征,即是最常见的心律失常——“心房颤动”,也是诱发中风和其他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
人体心脏由4个腔室组成,上部为左右心房,下部为左右心室。心房颤动指的就是心房(即上部心腔)跳动混乱且不规则,心电讯号发生混乱,与下腔(心室)失去协调,以致心室收缩快速、效率更低,无法帮助将血液泵入心室,泵血量减少,对于有心脏疾病的患者影响极大。
心房颤动在老年群体和心脏疾病患者群中日趋普遍。
研究指出,随着全球人口老龄化,1990年到2013年,全球房颤病例总数持续增加,到了2050年预料将成为全球最流行的心脏疾病,而美国的房颤病例将影响600至1200万人;到2060年,单单欧洲的房颤病例就将影响1790万人。
根据2016年的调研数据,在马来西亚,心房颤动发病率约占0.54%人口,而全球平均发病率为1%人口。在亚洲,在3260万40岁或以上的人口中,房颤发病率多达1.5%。
■神经内科顾问兼马来西亚中风理事会主席符芳基教授
马来西亚中风理事会主席符芳基教授(Prof Dr Hoo Fan Kee)说,研究表明,房颤会增加患者的中风危机和其他心血管疾病,随之而来的,就是巨大的医疗负担和生活质量低下。
根据2016年全球中风疾病的负担统计调查(Global Burden of Disease Stroke Statistic Worldwide Survey 2016),全球估计有4630万人患有房颤,而有关数据将持续增加。
统计调查也指出,到了2040年,马来西亚有四分之一人口中风,也就是说,每4人当中就有1人中风。
我国卫生部(MOH)和世界卫生组织(WHO)有关“马来西亚非传染性疾病直接医疗保健成本”的报告指出,心律失常和中风的发病率将会持续增加,加上每年的住院、医疗检查和咨询等医疗服务开支,预计将造成96亿5000万令吉的经济损失!
【心电错乱 心房为何颤动】
心悸、心跳异常、气促、胸痛、头晕、极度疲劳及虚弱等等,都是房颤的常见典型症状,但有半数的房颤患者其实并无显现症状(无症状房颤),或者症状不明显而没有察觉异常,直到出现晚期/严重症状(比如心力衰竭)。
心房颤动难以侦测的另一原因是,一些患者可能只出现间歇性房颤,即房颤情况时有时无(阵发性或偶发性房颤),通常持续几分钟至几个小时甚至长达一周,并且反复发作,但有时会自行消退。
一些患者则出现持续房颤,症状长久且持续存在超过12个月,患者心律无法自行恢复正常,需要通过心脏复律或药物资料,才能控制心律,预防血栓。
心脏及介入电生理学专科兼马来西亚心脏协会理事会成员马述敬医生(Dr Ma Soot Keng)说,大多数人其实并不知道自己可能有心房颤动,直到医生在检测后才发现。
他坦言,许多病人首次见专科时,往往已有中风症状,继而才发现患有心房颤动。所以通过风险症状“寻找”心房颤动患者,是及早采取疾病管理的重要措施。
他说,棘手的是,房颤患者即使有显现症状,却可能不似其他疾病症状会随着病情发展而越来越强烈,反之可能越来越不明显,以致患者充满不确定,或是逐渐“适应”。
医学界根据症状将心房颤动分为四大类型:
→阵发性(发病症状通常在48小时内自行消退)
→持续性(症状持续时间超过7天)
→长期持续(症状持续一年或更长时间)
→永久性
一些房颤症状与其他疾病的病症相似,比如胃酸逆流、焦虑等等,所以一旦感觉不适或有相关症状,应咨询医生,接受评估及诊断。
【房颤症状】
→感觉心跳快速、颤动或剧烈跳动(心悸)
→胸口疼痛
→头晕、晕厥、头昏眼花
→疲倦、过度疲劳
→头重脚轻
→运动能力下降
→气短
→虚弱
必须了解的是,任何疾病不会无端端出现,也不是每一种疾病都能找到病因根源,但总有诱发疾病的潜在风险因素。不管有没有明显症状或是否已确认病因,这些风险因素都是提醒人们提高警惕,并且做好预防措施、及早诊断和治疗疾病的参照。
房颤亦是如此,从潜在风险因素提高健康意识,评估哪一些人患上房颤的几率偏高,比如性别、年龄、体重、家族病史、生活及饮食习惯,都是有迹可循的健康忧患。
根据现有的研究,年龄较大(40岁以上,年龄越大,房颤风险越高)的男性、超重及肥胖、患有心血管疾病和三高症相关的慢性疾病等等,患上房颤的风险随之提高。
符芳基说,马来西亚多达40%人有高血压,还有糖尿病等慢性疾病,意味着房颤及中风的高危群体不在少数。
其他可能增加房颤风险的健康问题包括:
→哮喘
→糖尿病
→心脏疾病(冠状动脉疾病、心瓣膜疾病、先天性心脏病、风湿性心脏病、充血性心力衰竭、有过心脏病发作史或曾接受心脏手术)
→高血压(尤其是改变生活和饮食方式或使用药物后控制不佳的患者)
→高剂量类固醇治疗
→肺部疾病(慢性阻塞型肺病 COPD、肺癌、肺气肿、肺血栓)
→超重/肥胖
→甲状腺功能亢奋症和其他代谢失衡
→近期曾接受手术
→睡眠呼吸终止症
→生理或心理压力(比如焦虑)
→饮食习惯或运动等环境因素
→病毒感染
→代谢综合征
→慢性肾病
所以,马述敬坦言,医学界至今仍未知造成心房颤动的真正原因就在于房颤往往伴随其他疾病或健康问题。
他进一步指出,令人忧心的是,心房颤动患者年龄已呈年轻化趋势,越来越多年轻患者在接受检测时已出现心律失常症状或已有相关的风险。
“因此,提高年轻群体对心房颤动的醒觉以及接受心脏健康筛查是很重要的事。”
【其他风险因素】
所谓“病从口入”,不良的生活习惯和一些饮食也可能增加房颤风险,比如:
→酒精滥用
→含咖啡因饮料
→抽烟
→滥用药物/非处方药物(尤其是兴奋剂)
虽然房颤并不视为遗传病,但也有研究显示房颤有家族遗传倾向。
大部分房颤患者都会有一种或多种风险因素,即使一些健康及体格良好的人,也有可能患上房颤,在医学上称为“孤立性房颤”或“原发性房颤”。
此外,感染新冠肺炎也有可能触发房颤。
马述敬强调,及早诊断是预防严重并发症的重要因素。必须牢记的是,房颤不只对身体、精神和经济造成重大损失,也会影响家庭和医疗体系。
他进一步指出,时下许多人佩戴的运动智能表,就有侦测心律的功能,这是人人都能“主动找出”心房颤动的初步方式,若发现异常就可咨询医生。
“另一种侦测方法就是传统的医疗方式——去见医生,做心电图检测。如今的心电图检测可长达24小时至48小时,不仅仅是5秒钟的普通心电图检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