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洋商報閱讀專版特約文章鏈接
怀旧的时代,人情咖啡店
怀旧风是一种流行,也是这世纪对上世纪的回忆,并且从文化景观转化为一种经济现象。以商业化手法售卖情怀,以期引发强烈的情感共鸣,消费人则购买回忆,满足某种眷恋,找回现实世界中失落的归属感。在怀旧里,人们喝的或许不是咖啡和香味,而是怀念逝去的曾经,无法重来的岁月……人情滋味。
人间自是有情痴。怀旧早已不是年长者的专利,青年是新时代怀旧流行的促成群体。
在讲求快速消费的时代底下,大型连锁企业和整齐规划的商业建筑正逐渐改变市容,在怀旧流行下,新旧城区混合街道或巷弄,老店新装的咖啡馆纷纷进入视线聚焦,或是新店旧装召唤往来的人推门进驻。然而,历经苍苍岁月痕迹斑驳的老咖啡店,却在怀旧新风里黯然退出,成为镜头下珍贵的定格,才又重新唤起昙花一现的人潮,而后寂寥。
这些坚守在街头巷尾、没有随波逐流转型的老店,保留着原本的步伐,积累着温度和深度,为变化太快、太急的城市留住了记忆的醇厚,与岁月的质地。
创业故事初衷不同
老咖啡店和现代咖啡店的创业故事都有一段必然的过程,但时代不同,人物不同,故事不同,最大的不同或许是初衷和目的。
上一代人开咖啡店往往是为了生活,这一代人开咖啡店,更多的是一种情怀、理想、风气、品味;上一代咖啡店主,手艺是自行摸索、长辈传承或是从学徒做起,日复一日积累出来的经验和功夫,这一代人有系统性的专业课程培训,还有不同级别的文凭证书、专业比赛和资格认证。
怀旧当风,现代咖啡店是装潢与摆设出来的风格,用旧物以美和流行的方式摆放在空间里,或是新店装老或是老店翻新,复制怀旧氛围,打磨成基于回忆、情感或者体验的产品。
老咖啡店却是用岁月积累沉淀出来的、自然而然的风情,且在新店林立、占据街头的新时代中,推举到巷弄之间,或是淹没在高楼环绕底下,让斑驳痕迹与怀旧氛围更添一股神秘感,而经年累月“喝”出来的人与人之间的熟稔和感情,是现代咖啡店无法取代或效仿的。不同时代的咖啡店,不同世代的故事,缅怀过去是人们的一种心理常态,对于逝去的或即将逝去的,特别想要留住,怀念自己熟悉的过去,或是仰慕自己不曾经历的历史。
老咖啡店用旧时代的人情滋味,弥补了新时代的冰冷漠然,也隐隐泄露了人们想要回返并在此体验记忆中某段快乐时光的内心想望。或许,这是老店之所以存在的必要,也是老咖啡店总有着一种让人难以抗拒的吸引力吧,甚至怀着一种眷恋,一种念想。
商家售卖怀旧情怀
怀旧是一种情节,或许有淡淡的愁,亦有丝丝的甜,是一种难以形容的复杂情绪,又是一种不易刻画的模糊怅惘,既有理性的思索,又充斥感性的情怀。
21世纪的今天,先前描绘的新乌托邦尚无踪可循,怀旧风反倒越演越烈,成为当代流行文化的一大重点,报章杂志、影视动漫、餐饮娱乐、观光旅游、社交媒体等等,竞相祭出以怀旧为主题的内容、商品和服务,用各种手法召唤历史记忆,塑造年代氛围。
怀旧早已从文化金骨干专户为一种经济现象,从电影、小说、游戏、歌曲到生活中的衣食住行,莫不如此。商家售卖情怀,以期引发情感共鸣,形成相互竞争又共鸣的时代图像与想象空间,体现当代社会记忆、历史与消费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
人情味为主轴
《人情咖啡店》是一本用“浓情蜜意”调制出来的著作,作者陈嵩岚(Hally Chen)是一位专业的唱片美术设计,同时也是热爱摄影、专注写作的图文创作者。他的作品将自身对于美学的间接,转化为记录各处人际互动的“在地风景”。
此前,他的纪实著作《遥远的冰果室》用心记录许多街角巷弄间的清凉景点,从中发掘许多触动人心的故事,《人情咖啡店》可说是并果蔬冰果室的延伸,只是主角换成了咖啡店。
作者将视角转移至已成现代“日常生活”的咖啡店,初衷只是单纯想把这个时代见到的风景连同照片一起留下的心意。
娓娓道述老店孵化
他耗时3年,探访那些走过数十载岁月的老字号咖啡店,侧写了台湾南北16间老咖啡店,娓娓道述老店孵化的点滴、创业者的理念、客人与店主的互动故事等等。
虽说走访拍摄咖啡店已是旅游主题书籍之一,但《人情咖啡店》却跳脱那些书写脉络,不是咖啡点的装潢、主题风格、氛围感觉、个人心情或是以摄影图集吸睛,而是以说故事的方式,以业者和人情味为主轴,保存了这些老咖啡店才有的记忆和温度,作者本身仅仅是一个旁观者、一个听故事、转述故事的第三者角色。
“我记不住咖啡豆的庄园名称,也少问得奖记录,只知道认老板和店家。我相信人好,什么都好。
“我从这些老咖啡人口中得知,不少在上个实际经营得有声有色、赫赫有名的咖啡业者,最后消失的原因并非我们以为的市场低潮,反而是最光彩的时代转投资其他行业,进而失败拖垮了本业。
“老咖啡人不喜交际应酬,专心在自己的咖啡吧台,他们和客人之间始终保持一种似近非近的关系。他们一生倾听客人的故事,装满人情冷暖,却谨言慎行如一艘永不靠岸的货轮,静静地继续向前行驶。”
《人情咖啡店》作者陈嵩岚是专业的唱片美术设计,同时是热爱摄影、专注写作的图文创作者。
记录社会变迁
书中的咖啡店,横跨四十多年的历史,从战后初期的1956年到接近千禧年的1998年,每一间咖啡店的诞生成长到茁壮都是战后的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的缩影。如云林斗六的“吾爱吾家咖啡专门店”,老板在营业的最初几年,还使用真空管、电晶体的电子分音器播放音乐,但随着科技不断进步,播放器也不断汰换。
从卡带、音乐光碟、到现在的数码播放软体,这些看似稀松平常的变化,其实也在无形之中记录了一个社会的历史变迁与发展。
都有钟爱的老店
每个时代,每个人都有最钟爱的店或老板。年岁洗尽铅华之后,我们在心里留有一块最柔软的部分,我称它为人情。
几百年来,无论咖啡怎么演变,制作过程始终一样。从树上摘下酸甜的咖啡果实、除去果肉,经过日晒水洗、火烤热风、蜕去一层银皮、再用热水冲煮,变成一杯甘醇咖啡。想想你我的人生,不也是如此?
一间又一间历经岁月洗礼的人情味咖啡店,成就了一本充满人情味的书,你可以将之当作咖啡老店指南,也可以当做一本真人真事的历史文本。没有酒,但有故事,还有作者用镜头为店家留下最写实、美丽的形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