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脑中风-下篇
中风长久以来一直是医生们束手无策的神经疾病之一,原因在于错过抢救黄金时间、认知不足和观念偏差而延误诊治或者神经系统错综复杂?
随着医疗科技进步,机械取栓手术的新微创手术,经由导管直入中风患者脑中,取出凝血块,手术时间缩短,安全性和复原率提高,部分患者甚至可以百分百治愈!
机械取栓是一组导管型装置,通过采用新型取栓装置,能提高血管疏通率,降低并发症及缩短手术时间。
它主要是由介入放射治疗师负责的微创手术,操作机制是在影像导引的辅助下,将承载支架的导管从鼠蹊部穿入腹股沟的动脉,经前往阻塞处,接着将微导丝及微导管穿过堵塞处,继而在血栓堵塞动脉处释放支架“抓住血栓”,最后把包揽着血栓的支架取出,恢复血流后再把血栓取走,清掉病灶。手术全程约45分钟至1个小时,3至5天即可出院,接着定期术后护理和复健。
一直以来,静脉血栓溶剂是缺血性脑中风的标准治疗,却局限于病发后的3至4个小时内。此外,这是一种薄血药,会降低血液年度,增加出血风险,预后效果欠佳。
机械取栓术(Mechanical Thrombectomy)是目前被视为效果最好的急性缺血性脑中风新方案,弥补血栓溶剂的弱点,治愈率高达60%,有者甚至可完全治愈达100%!前提是必须在抢救黄金时间内,将病患送院诊治,并在组织死亡前清除血凝块。
一项以机械取栓对比血栓溶剂治疗急性缺血性脑中风的研究DAWN(DAWN Trial)显示,机械取栓术的恢复率超出预期,每10名受试者当中,有2.8人至7.2人轻微残疾及完全恢复活动自理能力,而血栓溶剂则分别有1人复原,9人终身需依赖他人照顾。
【越早治疗,治愈率越高】
本地介入放射治疗师兼神经血管疾病医学硕士洁雅勒朱密医生(Dr Jeyaledchumy Mahadevan)进一步解说,占80%中风病例的脑血管堵塞,常见于脑部前循环的颈内动脉(Internal Catorid Artery,ICA)和其分支大脑中动脉(Middle Celebral Artery,MCA,简称M1段)范围。
颈内动脉是通向脑部的主动脉,有两大分支——M1和大脑前动脉(ACA),连接至脸部、嘴巴和其他部位,当这些血液循环的通路可能因凝块、夹层动脉瘤、血栓或血管狭隘而堵塞,则需要重新打开或疏通堵塞处,避免脑组织坏死。
“就像交通阻塞,所有车辆难以动弹甚至无法动弹,乱成一团,若交警来到指挥疏通,或是开辟周边道路,则能重新流动。”
她指出,截至目前,机械取栓术仅适用于缺血性中风,即脑血管因凝块、血栓、狭隘或其他原因而阻碍血液流通,脑组织缺氧。
但是,并非所有缺血性中风病患都能接受机械取栓术治疗,筛选适合病患极为严谨,确保达到最好的治疗绩效。
她说,过去,机械取栓术的时间框架是仅限于中风之后的6个小时之内,其他筛选条件尚有病患的年龄、身体状态(尤其是糖尿病和心脏状态)等限制,最终适合并能够接受治疗的病患不多。
“如今,这个时间框架已延长至24个小时之内,而且治疗后的复原能力和6个小时之内的绩效无太大差异,这意味着将有更多缺血性病患能接受治疗,无疑是一项很大的突破。”
她指出,越多病患能够接受治疗,则有更多病患能恢复能力和生活品质,继而降低中风对社会经济和国家生产力的影响。
根据DAWN研究报告,中风后12小时至24小时内接受机械取栓和血栓溶解剂的病患,机械取栓的身体功能复原率达43.1%,血栓溶解剂则只有7.4%,差异明显,因而成为急性缺血性脑中风的最新黄金标准。
“但是!越快、越早急诊和治疗,脑组织受损范围和程度就越低,治愈机会和几率也就越高,这是必然的。”
她说,6至12个小时内接受治疗,功能复原率至少可达50.1%,而相关研究则进一步显示,12小时以下接受机械取栓术治疗的病患,身体功能(睡、躺、行走、上厕所、进食等自理能力)复原率高达60%!
“不论是43%或60%,比起其他疾病的复原率,这已经是很高的成功率。”
她强调,急性脑中风是攸关脑组织缺氧和生死存亡的紧急医疗状况,“Time Lost Is Brain Lost”——时间拖得越久,脑组织损伤就越大。
无论如何,她坦言,机械取栓术目前的局限在于,只能用于清除主动脉或大血管的血栓,微小血管(比如M2段)仍有障碍,待未来科技发展更精细,或能解决现有的局限。
【中风人生,身心负担】
中风之后的人生,是漫长的折磨或转变,除了及时和正确的治疗,更重要的是社会的认知。
洁雅逐步剖析,机械取栓术费用大约4万5000令吉至5万令吉,这笔数目并非人人都能负担,但是比起终身残疾所需负担的成本,更足以拖垮整个家庭的经济和身心健康。
“失去自理能力的病患,需长期卧床,只能依赖他人照顾,单单每个月的药物和用品(比如成人尿片,甚至需聘请看护)、来回复健治疗中心的交通和费用等等,都是极为沉重的长期负担,还有病患和照护者的精神和心理压力,当中所涉及的代价,远远比机械取栓治疗更高。”
再进一步想,40岁至50岁,甚至30多岁就中风的年轻病患,倘若还有20多年的余生要过,却没有及时治疗,这个年龄层正是国家经济的主要生产力,其影响就不只是家庭失去一个经济支柱,需要长期负担成人尿片、专人照护、物理治疗等费用,累积下来是一笔庞大数目,社会经济生产力也跟着下降,国家医疗负担增加。
她说,2007年的官方数据显示,我国平均每小时就有6宗中风病例,如今必然更高。
不过,她坦言,我国虽有医疗技术和专科,但并非所有政府和私人医院都有机械取栓治疗设备,因为这项治疗需要特定的设备,且负担成本很高,还需要人力资源和受训医生。
她说,国内主要的政府医院、大学医院和私人医院都有中风治疗设备,包括吉隆坡中央医院、双溪毛糯医院、马大医院、国大医院、班台医院、双威医药中心、鹰阁医院和森那美医药中心,北马则是槟城医院,南马则是新山地区。
士拉央医院、布城医院和沙登医院未有相关设备。
此外,许多民众对住家附近的医院或紧急时要去哪家医院也缺乏了解。
“这很重要,民众必须知道住家附近最靠近的医院是否有机械取栓治疗的医院,或是能够在紧急情况时去哪一家医院,以便第一时间接受治疗,避免延误诊治和失去自理能力的风险。”
【高难度的精细技术】
机械取栓术并非神经疾病专科或一般医护人员所能兼项,而是属于介入放射师(Interventional Radiologist)的专业。
这门“低调”却极为重要的专科,具备什么资格?
洁雅是本地少数的加入放射治疗师之一,曾在法国深造及研究介入手术数年。
她说,要成为介入放射师,必须经过专业训练、真正获取专业资格才能执业,并非医学院毕业后即实现,整个过程至少需要13年!
首先必须修完6年的MBBS学位,此外也必须有3年的工作经验。接着,须修读并获得4年的放射专科硕士,尔后再经过3年的专门培训——上述过程,还不包括2年的高级教育文凭(大学先修)!
她强调,这门专科的难度在于,必须靠双手和触感——脑血管比起心脏血管更细且错综复杂,在进行手术时犹如“盲人驾驶”,只能靠手感触摸血管,置入和移动取栓的导管,寻找在血管里的血栓或堵塞处,绝对是高度精细的技术。
“未经正规训练和拥有专业资格的一般医护人员,没有那个感觉,更不知道如何靠手和皮肤的触摸去感觉血管,尤其那个导管如头发般细小,而且无法透视血管,也不能依靠机械手这类的科技,所以感觉很重要!”
她强调,如何推进导管,遇到堵塞时又是如何的情况,那是在血管里“盲目导航”(Navigate Blind)的状态,若是没有资格和经验,可能会不断推进导管,随时有刺破血管导致溢血甚至已死亡的危险。
“我们知道导管在血管里遇到阻滞是怎样的情况,会是什么感觉,知道脑血管比心血管更为‘曲折’,知道如何推进导管至堵塞处抽取血栓,缺乏经验的医护人员很容易导致血管壁受损和出血,危及患者生命。”
洁雅也是马来西亚医学会放射科学院荣誉秘书、亚澳介入与治疗性神经放射学联合会(AAFITN)副主席。
据知,马来西亚目前只有大约24名介入放射师。
【中风知识】
全球每年有超过1500万人中风。国际医学统计数据显示,中风是全球主要的致死病因之一,而且日趋年轻化。
疾病预防至关重要,虽然中风有不可预防的风险因素,包括遗传、年龄和性别(男性中风比例高于女性),但多数的中风是可预防的,比如控制三高指数。
研究指出,51%的中风是高血压所致,其他和三高症有关的风险因素包括糖尿病、高血脂、心率失常、喝酒、吸烟、久坐、超重、压力、生活和饮食方式、营养不平衡等等。
专家指出,最重要的是了解出现中风前4到5个小时的最初症状,比如无力、四肢笨拙、面部和四肢各部位出现麻木感、言语和视觉受损、头晕及平衡障碍。
中风有高度的致残风险,因此,康复治疗在中风治疗过程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平均而言,大约50%的中风患者有中风后认知障碍(PICI),中风后痴呆症的可能性为7%至48%,这主要取决于中风的年龄和严重程度。
这类患者的记忆功能受损、分析过程变得更加困难、注意力和逻辑思维能力下降。
超过三分之一的中风患者有严重的语言障碍。
康复治疗有助患者恢复认知和运动功能,也能防止复发性中风,在患病后5年的复发率可高达50%,每10名患者当中就有1名在患病一年后复发。
■本地介入放射治疗师兼神经血管疾病医学硕士洁雅勒朱密医生(Dr Jeyaledchumy Mahadevan):“越快治疗急性脑中风,脑组织受损范围和程度就越低,治愈机会和几率也就越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