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肿瘤免疫治疗历史进程】

免疫疗法被医学界广泛用于肿瘤治疗领域其实已有百年历史。早在1893年,科里(Coley)意外发现术后化脓性链球菌感染使肉瘤患者肿瘤消退,可说揭开了肿瘤免疫疗法的序幕,只是这项发现未受关注。直到1991年Weissman首次报道了CIK细胞抗肿瘤的疗效评估,人们才将目光聚集在肿瘤免疫疗法;到2010年,美国FDA批准首个DC疫苗赏识,肿瘤疫苗开始在肿瘤免疫疗法领域领跑;之后陆续加速免疫疗法的发展步伐,从CTLA-4抗体Ipilimumab到PD-1抗体Pembrolizumab、Nivolumab相继上市,肿瘤免疫疗法彻底成为最红红火火的研发热点。

目前,免疫疗法在晚期肺癌的使用较为深入和研究广泛,对于晚期肺癌的第三期临床实验报告纷纷出炉,疗效已通过大量研究获得医学界认可。马来西亚卫生部也在年前核准两种适用于不同晚期肺癌患者的肺癌免疫药物——Tecentrior(Atezolizumab)和Keytruda(pembrolizumab),以应付我国日益增加的晚期肺癌治疗需求。

目前的免疫治疗策略,包括针对肿瘤细胞或免疫调节分子的单克隆抗体、基于细胞的疗法(例如离体活化T细胞和天然杀伤细胞的过继转移、以及各种癌症疫苗,而树突状被认为是目前已知功能最强的抗原提呈细胞,相当于免疫抗癌大军的司令塔。


全球每年癌症新发病例约1400万宗,死亡820万人,世界卫生组织(WHO)预计2020年癌症将造成每年1000万人死亡。

抗癌战役就在这样的趋势下,燃起百年交战的烽火硝烟。

21世纪,医疗科技一日千里,肿瘤治疗技术也发展空前,一项项创新的精准治疗技术为人类抵抗肿瘤提供更多的武器和选择,也让屡战屡败的临床医生和科学家们重拾信心。

当前及未来的发展方向,越来越着重于“中西合璧”、“整合医疗”、“综合疗法”等互补方式,经过百年发展历程的放射和免疫疗法渐成医疗科研界致力投入资源的方向与目标,从各自发展到联合出击。

放射免疫治疗新时代,标志着人类抗癌战役进入全新趋势,也将现代医疗水平带入另一个高峰。


始于19世纪初的外科手术,经过不断发展,实现了“治愈”一小部分患者的目标;始于19世纪末的放射治疗,发展到1950年代,单独或联合的作用治愈了三分之一患者;始于20世纪初的化疗,进一步提高了肿瘤的治疗效果。

三种常规治疗方法走向极致,但远远未达人们期望的治疗目标。

21世纪初,靶向治疗和免疫治疗先后出现,后者更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进入临床,并被视为治愈肿瘤的重要武器,被称为治疗癌症的“第五大疗法”,最近10年一直是癌症治疗领域的热点和重大突破,研究人员一面探索免疫疗法的无限可能,一面持续开拓免疫疗法的潜力。

免疫疗法是一种协助病患免疫系统对抗癌症的疗程,属于一种生物疗法,疗程中使用生物元素来治疗癌症。

广义的免疫疗法是通过调节免疫系统来攻击癌细胞的方法,早在100多年前,医学人员就尝试用病毒或细菌来活化免疫系统治疗癌症。

最近10年急速发展的免疫疗法,则可透过几种方式完成,包括透过给予病患免疫系统成分,比如人造免疫系统蛋白质,刺激病患内在的免疫系统以加强效力或是更精明地攻击癌症细胞,还有一些以较为广泛的方式刺激身体免疫系统,以及协助训练免疫系统攻击特定癌细胞。

大致上,目前的免疫疗法可分为两大类型,一种是细胞疗法,就是通过直接向患者输入活化的免疫细胞来治疗癌症,另一种则是干预疗法,就是透过药物或者疫苗来活化患者体内的免疫细胞治疗癌症。

过去数十年,免疫疗法成为治疗癌症的重要方法,新式的免疫疗法目前在测试阶段以及研究当中,未来将会持续影响癌症的治疗方式。

一个人的免疫系统是由器官、特别细胞还有一些保护个人免于受到感染以及其他疾病侵害的元素组成。免疫细胞透过身体穿行,保护身体免受细菌或病毒感染,并以特定方式协助保护个人远离癌症。

免疫系统保留大部分病毒和细菌异物的记忆,任何免疫系统所无法确认的新物质,将会拉起身体警报,让免疫系统展开攻击。

免疫系统要攻击癌细胞并非容易的任务,很大程度是由于癌细胞的本质变化,并且以免疫系统无法辨认为异物的方式存在,也就是说,狡诈的癌细胞用烟幕弹蒙蔽免疫细胞的辨识功能,让免疫细胞无法发现或确认它们的存在,甚至将敌人误认为同僚。

免疫系统自行对抗癌症的能力有所局限,许多人即使拥有健康的免疫系统,仍然无法抵抗癌症侵袭。有时候免疫系统能够辨识癌细胞,却未必强大到足够击杀癌细胞。

为了克服个人免疫系统的不足以及对抗狡诈的癌细胞,医学研究人员百年来不断尝试寻找帮助免疫系统辨识癌细胞、加强其反应能力消除癌细胞的方法。

从现代医学角度分析,免疫疗法不仅让晚期癌症患者(比如肺癌)延长寿命,也让治疗的拼图更加完整且意义重大,如何从免疫疗法中受惠、提高存活率及维持生活品质,是医患双方共同努力的目标。


【百年抗癌之路,从手术到免疫】

细胞科学与治疗临床科研、肿瘤免疫学科杨森捷教授(Prof Dr HKK Yeo)简略叙述,癌症的治疗主要是外科手术、化疗、放疗。其中,外科手术在百年抗癌进程一直是首选的治疗方式,特别是早期发现和治疗的癌症,外科手术治愈率很高。

“比如乳癌以及其他常见癌症,早期阶段(第一和第二期)采用肿瘤切除术即可,而且治愈率高达90%,多数也不需要配合化疗或放疗等其他后续疗程。”

他进一步指出,化疗和放疗主要用于晚期阶段的癌症,直到2000年之前,化疗和放疗是除了手术以外,最主要的后期治疗方式,通过固定剂量的辐射杀死外科手术无法清除的癌细胞。

“但在杀死癌细胞的同时,也殃及周边的正常细胞,因而存在许多副作用,也并非所有患者都能承受化疗和放疗。”

相较之下,放疗的发展潜能和伤害力低于化疗,更倾向于靶向性的治疗方法。随着科技工艺迅速发展,放疗的技术也突飞猛进,不断改良既存的弱点,以精准和安全两大优势取得令人鼓舞的治疗绩效。

必须了解的是,上述所说的放疗,主要是用于局部性的癌症治疗,而非全面性的癌症治疗,比如血癌、淋巴癌等涉及全身/全面性的治疗。

治疗癌症不是单一方式,尤其晚期阶段的癌症,需要综合各种方式治疗,逐步消除癌细胞。2010年之前的癌症常规疗程,主要是手术→放疗→化疗。

“化疗过程通常需要3至6个月的才完整,但是伴随副作用,放疗则是针对性/靶向性的局部治疗,副作用远低于化疗,且在人体所能接受的程度。”

当外科手术无法清除部分肿瘤,放疗将介入后续治疗,目前的放射疗程已从原本的3至5个星期(15次至25次)缩短至3个星期,还有已经用于乳癌的术中放射治疗(仅放射治疗一次即可)的先进技术(Intraoperative Radiotherapy,IORT)。

杨森捷说,50%以上的癌症病患,或多或少都接受过放疗,成功率一般虽可达到70%至90%,但“治疗成功”不代表“治愈率”或“存活率”同样T高达70%至90%。

“意思是说,放疗可杀死70%至90%的爱哦细胞,但治愈率和存活率的影响关键是第几阶段的癌症。”

2000年之后,各种精准靶向治疗成为热点,导航刀、伽马刀、光子刀等等革新技术纷纷进入医疗领域;2010年开始免疫疗法成为热议话题。

杨森捷简单说明“各种精准靶向治疗可笼统列为免疫疗法的一部分”,从口服或注射的免疫药物(比如用于肺癌的免疫治疗药物),到单克隆抗体(Monochrome Antibodies)以及最近5年竞相发布研究的各种口服或静脉注射抗体药物、细胞疗法等等,免疫疗法已是当前和未来的重点趋势。

简单综合,迄今用于治疗癌症的免疫疗法主要类型包括:

★单克隆抗体
★免疫检查点抑制剂
★癌症疫苗
★细胞转移

医疗科研是无止境、一再创新和突破的长路,无论再先进的技术,也没有100%无缺点的完美,正在积极研究中的各种免疫治疗技术,仍存在许多有待破解的问题、有待改良的弱点,尤其是人们最关心的副作用问题。

免疫疗法的副作用影响因人而异,常见的副作用包括肌肤对于针管的反应(比如疼痛、红肿、皮肤泛红、皮疹或痕痒)、可能出现如同感冒的症状(比如发烧、发冷、腹泻、恶心或呕吐、肌肉或团结疼痛、疲劳或呼吸困难),较少见的副作用包括敏感反应。


【全球医疗投资重点——新型免疫疗法科研】

免疫疗法的潜能究竟有多大?全球到底有重视这项抗癌技术?

简单一句话——免疫疗法已成全球医疗投资重点,从制药企业到国家政府,皆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和时间,以研究能达到最高疗效的新型免疫疗法。

2016年1月28日,时任美国总统的奥巴马签署以副总统拜登为首的“白宫抗癌登月计划特别小组”备忘录,目标是破除阻碍研究人员合作的界线,加快癌症诊疗研究,在未来让抗癌研究进展速度倍增。

同年4月4日,“登月计划”发布6大主攻方向,包括癌症疫苗、高灵敏度癌症癌症早期检测、免疫疗法及组合疗法、癌细胞和肿瘤微环境细胞的单细胞基因组分析、儿童癌症的新治疗方法、加强数据共享。

6月6日,拜登宣布启用癌症“登月计划”首个大型开放资料库,帮助科研人员分享资讯,从而开发出更有效的治疗方法。

过去,全球各大药厂壁垒分明,随着“登月计划”的推行,有近30家制药和生物科技公司合作,联合癌症医生、医学研究人员、电脑科学家和工程师,使用超级电脑技术分析癌症检测和临床前数据,以确定癌症的发病原因,更好更快开发高效疗法。

更特别的是,生物科技的创新几乎都是由企业发动,上市后再普及到整个市场的自上而下过程,但是美国政府却带头要整合市场,显见肿瘤防治技术创新以及免疫疗法科研的潜能和前景。

另外,免疫疗法的各种科研成果也在最近10年竞相出炉,瑞士的国际研究团队在2020年初发布最新研究论文指出,新抗体组合可显著提高癌症免疫疗法绩效,有望进一步改良现有免疫疗法的积存弱点和效果欠佳的问题。

这份研究报告于今年1月发布在美国的《国家科学院学报》,虽然目前仍未进入人体临床实验阶段,但动物实验显示,一种“三合一”的抗体组合可提升当前免疫疗法的绩效。

免疫疗法在治疗部分癌症时虽然取得一定的成果,全球几家主要的大型制药厂商在10年间所研制的免疫药物也获准用于特定的癌症治疗,但对多数患者的效果始终无法达到理想目标。因此,医疗领域持续投资,以寻找新型免疫疗法,而这也成为许多科研人员的研究方向。

瑞士巴塞尔大学等研究机构人员最新发现,把当前用于免疫疗法的抗CD40抗体与另外两种抗血管生成的抗体结合使用,可显著提高抗癌效果。前者可刺激人体免疫系统产生更多可以对抗肿瘤的“杀手”T细胞,后两种抗体主要靶向作用于肿瘤血管。

该研究团队在最新发布的研究论文中指出,抗CD40抗体虽然可诱发产生T细胞,但在临床实验中,该抗体仅对不到20%的患者有效,原因可能在于肿瘤血管比较特殊、T细胞难以进入肿瘤内部。为此,他们尝试将抗CD40抗体与两种抗血管生成的抗体结合使用,以帮助T细胞更好地侵入肿瘤内部,并且破坏肿瘤。

动物实验结果显示,这种“三合一”疗法在治疗结直肠癌、乳腺癌和皮肤癌等不同癌症时,均取得不错的效果,对肿瘤组织破坏程度进一步加强

研究团队在研究论文中指出,这项研究表明,研究肿瘤生物学对于找到有效的抗癌疗法至关重要,早前接受癌症免疫疗法效果不佳的患者,可能成为新疗法的最大受益者。


【下篇~~若患者身体无法产生足够的免疫细胞,再好的免疫药物也只是事倍功半,如何为免疫系统助力,激活足够的免疫细胞反击癌细胞,成了各项新型免疫疗法的研究重点。】


点击链接,继续阅读
百年抗癌战役:放射免疫医疗新时代(2)
百年抗癌战役:放射免疫医疗新时代(3)
百年抗癌战役:放射免疫医疗新时代(4)
百年抗癌战役:放射免疫医疗新时代(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