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洋商報閱讀專版特約文章鏈接
小规模已成新的商业趋势。
不论是历史街区文化与文创结合的“老坛新酒”模式,或是低调存在于商业区楼上单位、旅游景区里狭隘的空间……随处都在的独立小店,规模虽小,并不妨碍它们成为网红的爆发点。这也让许多荒废的老城区焕发生机,成为都市名片,改变了街区“整齐规划”的商业与文化风景,与自身所在的街区融为一体,相辅相成,各种运维,留待来者细细品尝。
独立小店,不是指商店规模(尽管规模确实是小),而是指可以执行个人意志的独立商店。它们不依附任何品牌,无视潮流,按自己的方式经营小店,宛如拿“在没有金钱价值的石头上张贴价格出售”的偏离正轨的尝试,求新求变,拒绝随波逐流一窝蜂。
独立小店都有自己独一无二的气质,总有一些小细节和小惊喜,与连锁店铺起千篇一律的氛围既然不同;它们的存在意义不仅仅是“生意兴隆、财源广进、驰名海外”,而是面对混沌,指引人们在瞬间从社会的禁锢中解放出来。
《改变街区的独立小店》以独立书店为主轴,其实也是时下新一代年轻人“坚守梦想、不忘初心”的新时代文创结合商业风潮写照——书店、咖啡馆、茶馆、手作精品等等。
一如书中所述,这些店铺的存在并不是为了赚多大的钱,获得多少的成就,而是为了顺心而开,为坚守选择而拒绝放弃。
独立小店创业者无视时代的发展变化,只按个人意志经营,听起来看起来很简单很幸福,其实能真正做到坚持初心的并不多,也正因为有这些坚持,才不至于让世界的每一个城市都变得大同小异。
独特思考文化隆
过去总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如今越来越多的城市因独立小店而改变,给予人们移步同景的感受,深入到偏远小巷,感受每一个城市不同的风土人情,而网络科技时代的优势,让独立小店不再面对缺少宣传和推荐的障碍,不一定要“黄金地点”才能进入人们的视线。
当人们对千篇一律的城市与华丽商业感到腻味,厌倦了消费至上时代的统一超市、假时尚的连锁商场、文青过度的连锁餐饮馆,独具一格傲然而立的各类小店,在人们的不知不觉中,悄然改变了街区风景,却又与街区融为一体,毫不突兀。
也许,跃入人们视线,吸引人们推门而入,忍不住想要细细品赏的,就是在渐趋一致的风景里,那遗世独立的姿态,各种韵味流转的内涵,牵连起人与人之间的交流,留住了文化的力量,让人心甘情愿掏钱消费。
关键在于“第三空间”
然而,单靠独特的姿态和内涵,只能引起一时的心动,如何在残酷的现实中生存,书中提到的“第三空间”才是关键、钥匙、灵魂——一个远离职场和家庭,能让人们回归自我的空间,咖啡馆、小酒馆、独立书店、小茶馆,都是这样的地方。
“第三空间”之所以是关键,是钥匙,是灵魂,主角在于“人”,也就是店主或仅有的一两名店员。他们是交流中心,却不会显得唠叨,他们为顾客提供真正用心准备的商品,却不会吹嘘自己的付出和水平,更不会亦步亦趋,营造一个整体十分舒心自在的环境。
在大时代发展下,连锁和加盟式的大企业逐步吞并街区,独具匠心的小店屹立不倒,默默坚持,为生活在街区的人提供熟悉且安心的老去处,成了街区文化的一部分,而独立小店也在这样的“失去与挽回”之下蘊然成风。
当小规模成为趋势,竞争就成必然,没有雄厚财力和人力支撑,也就激发了许多存活的技巧和方法,每个店主都有自己独特的思考和经营,就在无心插柳柳成荫中逐渐成为街区的风景线。
不断体验经营奥秘
本书作者堀部笃史(Atsushi Horibe)自学生时代即任职于惠文社一乘寺书店,2004年起担任店长,同时从事编辑、写作、活动筹办等工作;2015年8月离开惠文社一乘寺点,成立自己的独立书店“诚光社”。
《改变街区的独立小店》既是叙述曾经,也是分享心得,先是详细记录了他从学生时代到毕业后有一直在书店工作的点滴细节,而后创业经历现实的考验,更有自己独立的思想,大胆的改变,却不等同于商业操作的模式,并且不停地体验和探索其他独立小店有哪些迷人之处以及店主们的经营奥秘。
全书只有两个章节
全书只有两个章节:第一章全面介绍了作者的街区和惠文社一乘寺书店的概括,甚至还包括他们如何让书店存活下来,成为街区的一道风景线;第二章则用朴实流畅的预言,叙述作者走访其他几家著名独立小店的过程,描述这些小店独居的特色和经营理念。
在忙碌是常态的今天,我们最需要的是跟自己独处的时间,“不喜欢孤独,却又害怕两个人相处”是许多人的真实内心。于是,下班后回家前的时间,就成了很多人想要无限延长却又不得不面对的瞬间。
“我自己在咖啡馆点单,有时也不是真的为了饮料,不过是想借用一下场地而已。”迷子咖啡馆的老板山本先生如是说。正因如此,山本先生从不会劝说不喝咖啡的常客们购买别致的饮料,有时甚至还会允许客人自带饮品。
客人坐在店里的柜台桌上,若无其事地饮起自带的饮料,也是别有一番美妙。
虽然对经营毫无贡献,但店主并不会特别介意这样的顾客长时间地坐在咖啡馆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