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中篇):多数病人不听话,管控糖尿病变复杂


许多人轻视糖尿病的严重性,并且认为只要戒糖就能控制和管理糖尿病,并非难事。事实却是,真正做到坚持监测和管控血糖习惯的病患不到30%,控管糖尿病也不仅仅是“戒糖”就能达到理想效果。

糖尿病是无法治愈的终身负担,但是,占多数病例的II型糖尿病以及妊娠糖尿病却可通过医药管控、健康饮食和生活习惯,防患于未然。



■本地内分泌专科符秀慧医生

【关于糖尿病】

糖尿病是内分泌代谢失调中最常见的疾病,而内分泌系统是人体重要的功能调节系统,主要功能是调节荷尔蒙,让身体达到平衡及稳定状态。

内分系统由腺体组成,这些腺体负责制造人体所需的荷尔蒙,并且输送到身体各处。脑下垂体、甲状腺、胰腺、肾上腺、性腺等等,都是人体主要的内分泌腺体。

任何一个内分泌器官一旦失调失衡,却没有及时诊治,除了会导致各种疾病。比如,当分泌胰岛素的胰腺失调,导致内分泌过多或过少,或身体无法对胰岛素产生反应(胰岛素抵抗 insulin resistance),导致内分泌过多或过少,就会引发肥胖症和糖尿病。

本地内分泌专科符秀慧医生(Dr Foo Siew Hui)解释,胰岛素是控制人体如何利用和储存葡萄糖及脂肪的激素,人体的细胞依赖胰岛素从血液中摄入葡萄糖。

糖是人体的重要能量来源,一旦胰岛素失衡,就会影响身体代谢糖(葡萄糖)的方式和不健康的血糖水平,从而导致糖尿病和各种并发症,比如心血管疾病、肾脏受损、神经受损、眼睛受损等等。

糖尿病主要有I型及II型两大类型,还有常见于孕妇群的妊娠糖尿病。

★I 型糖尿病
多见于儿童或青少年时期,还有一些高风险的成人群;导因可能是遗传、某些病毒或其他因素。

★II 型糖尿病
最常见于成人群,也是占多数病例的II型糖尿病。

★妊娠糖尿病
顾名思义,就是孕妇在妊娠期间发生的糖尿病,一般出现在妊娠中期或后期。一般情况可通过定期运动和健康饮食控制病情,多数患者的血糖水平在怀孕后期就会恢复正常,但是,日后患上II型糖尿病的风险也会增加。


【伴随终身的糖尿】

最新的马来西亚糖尿病指数(MDI)调查报告指出,超过半数的人依然不知道糖尿病是无法治愈的慢性疾病,只能控制和管理。

调查发现,52%的糖尿病患者认为糖尿病不难管理,37%仍然相信只要减少糖摄取量就能控制糖尿病,不少人更以为只要戒糖,糖尿病就永远不会找上门。

换言之,三分之一的大马人将糖尿病管控视为简单任务——只要少吃糖、减少糖分摄取或戒糖,就能远离糖尿病。

但是,糖尿病并不仅仅是“糖”的问题,单单控制血糖并不足以预防其他糖尿病相关的并并发症,因为摄入高糖食物虽然容易发展成糖尿病,却并不是唯一的原因,还有其他综合因素。

管控糖尿病说起来不难,但也不是多数人所误解的那么简单容易,关键在于如何良好管控血糖指数,在控制糖的摄取量的同时,还须减少各种并发症的风险因素,比如戒烟、运动、调整生活方式等等,这也让糖尿病管理变得更为复杂。

虽然有关研究仍需更多数据支持,但截至目前为止,可以肯定的是,可以通过减肥和维持健康的血糖水平可以“缓解”II型糖尿病。

马来西亚内分泌及代谢协会(MEMS)主席兼本地著名内分泌内科高级顾问陈小平医生(Dr Chan Siew Pheng)坦言,比起一般人,大多数的肥胖症和糖尿病患者在控制和管理病情方面并没有做得很好,也没有更加重视或坚持养成检测血糖指数的习惯,只有26%的患者持续检测和控制血糖水平。

更甚的是,多达三分之一的人,也就是每三名患者当中就有一人不知道血糖异常的指数是多少!

“这是令人忧心的问题,若患者对疾病认知不足,也没有管控目标,医患双方难以配合则无法改善病情,对长期的治疗也会产生负面影响。”

其他有关糖尿病患者难以控制血糖水平的调查指出,不按医生指示服药、不按营养师的指示调整饮食、睡眠不足、运动不足或过量、压力、不做好牙齿护理、抽烟和服用其他药物等等,都是血糖水平波动的常见因素。

现代人或多或少都面对睡眠问题,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睡眠不足不单单是疲倦,也会影响血糖的控制。

此外,运动能降低血糖,并且改善身体对胰岛素的反应,减少胰岛素抵抗,运动不足会令血糖升高,但是,运动过量也会产生同样的影响。因此,患者应咨询医生或运动导师,制定适合的个人运动计划。

常被忽略的是,糖尿病和齿龈病有双向的影响关系,糖尿病患者容易患上齿龈病,而严重的齿龈病也会造成血糖难以控制。因此,糖尿病患者须更注重日常的口腔和齿龈护理

在接受糖尿病治疗的同时,仍服用其他药物是最常见却也是最重要的问题,比如类固醇、高血压、去水药物、抑郁症药物等等,不少病患还倾向于服用传统药物或偏方。若同时有其他疾病或服用其他药物,患者应告知医生,制定适合的处方,以免出现药物相互作用。


【治疗、管控和预防糖尿病】

目前,药物治疗依然是管控糖尿病的主要方式,包括口服或注射型药物。

I 型糖尿病的主要治疗方式是采用胰岛素,而II型糖尿病则须在采用药物治疗的同时,配合饮食和运动管控病情。

最重要的是,病人必须遵照用药指示,并且持续检测血糖水平,将之变成日常生活习惯的一部分。

专家一再强调,I型糖尿病虽然无法预防,但占了多数病例的II型糖尿病却是可预防、可管控的慢性疾病,保持健康体重、摄取健康饮食、定期和适量运动、定期检查健康、定期检测血糖指数,都在每个人的能力范围内,关键在于是否自律。

只有无法特殊情况的风险群或病患(比如遗传型糖尿病),无法靠饮食、运动和生活方式降低血糖水平至预期目标,则需要靠药物和胰岛素治疗,在降低血糖的同时也对重要器官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预防糖尿病及相关并发症。

→遵循医生指示,按时按量服用或注射处方用药,勿自行购买药物或自行停药
→戒烟,勿过量饮酒
→了解本身的糖尿病风险

★减重/维持健康体重
→肥胖是“三高”的伏笔,也是许多疾病的前奏,因此,维持健康体重,就能更好地控制血糖水平、胆固醇、三酸甘油酯和血压,超重者即使只是减掉5%至10%,也有助降低血糖,若持续减重超过初始体重的7%则更为理想。无法靠日常活动减重的人,可咨询医生和营养师,制定个人化的减肥方案和目标。

★健康饮食
→不论有没有确诊糖尿病,均衡饮食都是维持健康的关键,没有所谓的“糖尿病饮食”或“XX疾病饮食”这回事,多食用原型食物,比如高纤维含量的蔬果和全谷类食物,减少精致碳水化合物及饱和脂肪的摄入量,就是健康饮食的基本标准。

★定期运动
→建议每周运动至少150分钟(每星期5次,每次30分钟),步行、简单的重量训练、游泳、骑脚车等等,只要是符合本身体能水平的活动即可,若有特定疾病和年纪,可咨询医生适合哪些运动。

★定期检查
→医生会根据患者病情安排每个月、每3月或6月一次的定期检查,应配合检查以便良好管控病情,尤其糖尿病会引起各种并发症,定期检查可让医生及时注意或发现重要器官是否出现问题。


【糖尿病的风险因素】

★超重/肥胖:不是所有糖尿病患者都肥胖或超重,但这两大问题却是最普遍的糖尿病风险
★家族病史:医学研究发现,越来越多的疾病都和家族病史有一定的关系
★缺乏运动或体力活动:久坐不动是肥胖和各种健康问题的前奏,包括糖尿病
★不健康的饮食:所谓病从口入,高碳水化合物、高糖、高脂肪、高油的饮食都会导致糖尿病和各种健康问题,保持饮食均衡,多吃全谷类食物、水果、蔬菜和精瘦蛋白质,有益整体健康。
★年岁渐长:45岁以上的人身体机能开始下降,若运动/活动量减少、肌肉量就会跟着流失,更容易肥胖,糖尿病风险随之而来。然而,不健康饮食文化的盛行,导致II型糖尿病已逐渐年轻化。
★吸烟:研究证明,吸烟者罹患糖尿病的风险比一般人狗阿楚30%至40%!
★过度饮酒:过量饮酒会对胰腺造成伤害,削弱胰腺分泌胰岛素的机能。

【糖尿病症状】

糖尿病的体征与症状的显现过程通常很缓慢,因而患者极易忽视这些症状,以致延误初期诊断,甚至迟至出现并发症才意识或确诊糖尿病已悄然找上门。

根据我国卫生部早前在官网和脸书专页发布的糖尿病症状,一旦出现以下情况,应及早前往医院检查,确认是否患上糖尿病,从而及早控制和管理病情。

→频密排尿
→经常口渴难忍
→一直感到饥饿,适量明显增加
→无预警的体重下降或上升
→视力模糊
→疲劳和虚弱
→伤口愈合缓慢
→经常感染疾病
→手脚麻木或刺痛
→某些部位皮肤变黑,常见于腋下和颈部

【诊断糖尿病】

糖化血红蛋白(Glycated Baemoglobin,AIC)是目前最普遍用于诊断糖尿病的检测方式,通过简单的血液测试,检验过去2至3个月的平均血糖水平。

正常的血糖水平指数是低于5.7%;若检测结果显示血糖水平在6.1%至6.9%之间,则可诊断为糖尿病前期;若在两次单独的测试中,糖化血红蛋白水平高达7.0%或以上,则可诊断为糖尿病。


【下篇~糖尿病真的无法逆转吗?4年前,医学科研启动一项名为“糖尿病缓解”(diabetes remission)的临床实验,可能将会打破这道疑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