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专题》~心律失常系列(2):起搏器智能化,监控心律失常
心电跳闸,心脏起搏器这个负责调控心律的“备用小马达”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随着医疗科技发展,起搏器的技术和监控系统也越来越进步。如今医患双方可应用数码科技随时随地监控这小小的“心脏备用马达”运作和电池消耗情况,提高安全性,掌握心脏健康状况。
【调控心脏起搏 恢复正常节律】
药物治疗、电子器材(起搏器pacemaker或复律除颤器ICD)以及射频消融术(ablation)是目前用于控制和治疗心律失常的主要方式,以恢复心脏正常节律和防止心律失常复发为治疗目标。
李津漒说,并非所有的心律失常都能安装心脏起搏器,如今心电异常的问题已分开处理,复律除颤器用于心房颤动和心室颤动(心跳过速),起搏器用于心律不振(心跳过缓),不同问题不同治疗方法。
“不过,一些心跳过速的情况并不需要安装这些电池的器械,而是采用射频消融术,把不正常的‘心脏电线’整理回来,就像血管阻塞所做的球囊扩张血管术,当心房的‘电线’出现问题,外科医生将置入一根导管,找出哪一个位置的心电出了问题,然后将‘走电’的病灶烧灼(消融)掉。”
他说,采用射频消融术的目标是解决心律失常问题,患者无需再服药或安装器械调控心律。
他坦言,药物治疗则是长期管控方式,不是根除问题的方法,一些人对于“长期/终身服药”心生抗拒,因此,年轻患者(20岁至30岁)通常选择射频消融术解决心跳不规律的问题。
【科技助力 远程监控】
过去,一些不适合安装植入式心脏起搏器的患者,只能选择体外起搏器,在科技不比现在精进的时代,装置手术需要确定能把特殊的导管植入心房,一些患者因血管狭隘而无法植入起搏器,因而无法接受适当的治疗。
但是,随着医疗科技精进,不仅起搏器的质量和电池使用期不断提升,装置手术也更为安全和进步,解决曾经棘手的问题。
即使血管狭隘而无法推入导管,也有其他方法可以解决,比如可从下肢推入仅有胶囊大小的迷你型起搏器。
他认为,就现代医疗科技来说,没有所谓适不适合或能不能安装起搏器的病人。
他进一步指出,一般心律不齐患者都会安装双腔起搏器(dual chamber),但若同时有心律不振和房颤问题才会安装单腔起搏器,另外就是一些高龄患者,可能因手术时间较长,也会增加感染和出血等手术风险。
“双腔起搏器除了确保若一个起搏器因特殊情况而无法运作,还有另一个可运作,若是单腔起搏器,其效果和未来可能引起的问题风险也较多。”
关于人们对起搏器的常见迷思,尤其是“不能靠近手机”、“打雷会有触电风险”等说法,他说,如今的起搏器科技先进,即使处在许多电子产品、长时间使用电子产品或靠近电子产品,也不会影响起搏器的功能或有所谓“触电率较高”的问题。
他指出,科技日益精良的起搏器有特殊的“隔电”设计,避免任何有电磁的物品影响起搏器的晶片。
他形容起搏器是一种“聪明的科技器材”,当心律不齐患者在紧张或跑步时,起搏器能感应到身体的变化,帮助调控心脏的起搏。
据了解,目前已有大学研究将人工智能技术用于起搏器,结合人工高智技术和远程控制系统,在身体活动产生变化时自动调整心跳起搏设定模式。
不过,这项技术目前仍在研究阶段,尚未用于临床。一旦成功,对医患双方都有很大助益。
他说,尽管心律管控治器械尚未达到人工智能自动调设系统和电池自动续航,甚至是不需要电池的先进阶段,但已有高端的只能管控系统,能随时随地居家和远程监控(home monitoring或remote monitoring),为医患双方带来极大优势,也降低医疗成本和一些问题风险。
“现在患者可以下载手机应用程序,就能掌握起搏器和心律情况,并在家中安置一个居家终端监控系统(house terminal),只要将监控器置于休眠处大约1至2公尺的距离,伺服器就会将记录资料传输到系统,医生可通过系统获取相关资讯,不论患者距离多远,都可通过这种远程监督系统,了解起搏器是否正常运作或有什么意外情况,也能提前掌握电池寿命何时需要更换的时间。”
他说,起搏器的使用寿命大约5至6年,一些高质量的可达12年至16年,病患的使用率高低也会影响使用期的长短。
他坦言,就目前而言,起搏器的电池寿命是首要解决的问题,若能延长到至少10年以上将会是一大进步。
【安装起搏器后必须……】
→定期检查:虽不至于好像家电遥控器突然故障,但每年至少须检查一次,确保一切正常,及早知道是否需要更换电池
→避免大动作:虽然不会影响正常生活,但在安装起搏器之后的三个月,安装部位的手臂(左撇子安装在右侧,惯用右手则安装在左侧)须避免大动作或提重(超过5公斤),以免拉扯而导致移位
【疑问解答】
★一些情绪障碍也会出现心悸症状,如何分辨?
因心理疾病而引起的心悸和相似症状有不同的检查程序。在诊断情绪障碍或心理疾病之前,医疗人员会先进行一系列的生理检查,直到排出所有生理疾病的可能之后,才推介到临床心理师做进一步测试。
★安装心脏起搏器之后,运动会有所限制吗?尤其是激烈运动。
职业运动员突然倒下甚至猝死的新闻时有所闻,其中不乏患有心跳过速的问题。事实上,在安装心脏起搏器之后,就不适宜一些激烈运动或高强度运动,尤其是职业运动员,若患有心律失常,等于必须结束职业运动生涯。
倘若只是一般强度不高的休闲运动则问题不大,即使是攀岩、马拉松这些运动,只要不是高强度的职业运动员则可继续,至于有肢体接触的近身运动则须避免,比如篮球、拳击这些会触碰到起搏器位置的激烈运动。
★妊娠期的孕妇若有心律失常,会否影响胎儿?是否适合怀孕?
若是先天性心跳缓慢,患者通常在20岁左右就需要安装起搏器,但这不会影响胎儿发育,有不会影响妊娠过程,反而能帮助稳定心跳,起到保护作用。
若是剖腹产也无需担心,虽然一些麻醉药可能带来心跳不规律的反应,但是对于已植入起搏器的患者反而能起到稳定作用,而专业的麻醉师和医生也会确定手术过程的详情。
另有一些患者使用暂时性的起搏器,直到产后若确认无健康问题则会取出。至于患者是否适合怀孕,则由妇产科和心脏科会联合诊断后确定患者状况。
★起搏器有什么副作用?
世事没有十全十美,任何治疗也或多或少会有一些副作用,端看几率高低。起搏器的副作用率非常低,最多1%至2%左右,比如一些患者因其他生理状况而可能在手术过程或术后出现感染、敏感、心房出血(需手术止血)等副作用,但这类情况的实属罕见。
【心律失常有多危险?】
比起心血管疾病,比如冠心病、心肌梗塞等等,多数人不敢掉以轻心,却轻视心跳不规律的危险,视之为“不太严重。只需复律就好”。
李津漒提醒,心跳不规律会诱发心脏疾病的潜在风险,也许不是急性病变,而是经过时间的退役而慢慢扩大其影响和变化,直到一两年之后才出现心脏衰弱的病征。
“若是冠心病和血管阻塞疾病,病变时间则较短。一般人不知道这样的变化过程,所以觉得心跳不规律不是严重问题,甚至容易解决的小问题。事实不然,长期带来的问题和影响并不必心血管疾病来得轻。”
心律失常会导致血液循环出现问题,当心跳出现不规律时,心房和心室收缩的节律改变,导致心脏泵血量下降,出现脑部、身体其他部位缺血缺氧,引起心悸、胸闷、乏力等症状,严重者可能晕厥、抽搐等“阿斯综合征”——突然发作的严重、致命性心律失常,最严重是造成心脏猝死。
房颤(心跳过速)的中风危机增加倍,死亡率增加2倍。因此常有心悸、心慌、早搏伴头晕症状的患者,应尽早咨询心脏内科接受检查,诊断病情,定期检测心律,以免延误病情而引起严重并发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