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商家深谙包装营销对消费心理有多大的影响力。商场里琳琅满目的食品包装和设计力求创意创新,以便吸引眼球、刺激采购欲望,或是采用间接传达暗示讯息的营销手法。

另外,许多人即使了解食品标签的重要,却有看没懂,或是没耐性详细阅读有关食品的营养资讯。不少人因此将“有机”作为营养和健康的指标——不懂标签没关系,找有机食品就对了。

事实,真是如此吗?


★学会看懂营养标签重点

刘怀友坦言,对许多人来说,食品包装上的标签是“没有意义的东西”,没有意识到食品标签的重要性,也可作为采购时的依据指标。

正常的“三高”指数是健康的基础,我国三高症极其普遍。随着消费人的健康意识提高,商家也会在食品包装上特别突出“低糖、低盐、低脂”这三大重点元素,让消费人一目了然,尤其是时间匆忙、不耐烦或“看不懂”食品标签的人。

其实,我国的《食品安全法令》对食品标签上的资讯,都有非常详细的数据规定和管制,包括这糖、盐和脂肪含量,究竟低于多少才算“低”,高于多少就算“高”。

话虽如此,但标签上的资讯密密麻麻,从产品形容、产品翻译、成分含量高低、敏感成分、过敏源、添加剂、产品重量、负责公司资料、食品保质期限、储存温度、食用方式和建议分量等等,看得眼花缭乱。

刘怀友分享“秒读营养标签”的小秘诀——含量越高的成分就排在越前面,所以尽量选择“sugar”排在后面,或是营养列表上没有“sugar”的产品;其次就是“材料越简单,字体越短越好”。

必须了解的是,“sugar”只是一个统称,还有蔗糖(sucrose)、果糖(fructose)、山梨糖醇(sorbitol)、甘露醇(mannitol)、玉米糖浆(corn syrup)、蜂蜜(honey)、麦芽(malt)、麦芽提取物(malt extract)、麦芽糖(maltose)、大米提取物(rice extract)、糖蜜(lolasses)、金糖浆(golden syrup)和转化糖(inverted sugar)等,都属于“sugar”。

他指出,只有包装太小(低于10x10cm)的食品,还有餐厅、外卖、摊档食物、公司采供用作原料的食品(比如制作烘焙食品的牛奶粉)等等,才没有强制规定必须贴上营养标签。

至于近年在社媒及线上平台大行其道的食品销售则仍属于灰色地带,尚未有明确的法令管制这些食品必须附上营养标签。

此外,我国政府也曾计划立法管制居家制造及个人线上平台接单售卖的食品(比如年饼),但此举引起民间的强烈反弹而未有进一步行动。

不过,刘怀友强调:“不论是食品法或卫生法,所有食品都不能标榜‘能够治疗疾病’或‘能够取代均衡饮食’这类具有误导性的讯息。”

★有机未必营养,加工未必有毒

事实上,许多人对于健康的概念就是将“健康、营养”与“有机”划上等号,有者更将有机视为“唯一指标”。

然而,不管是免疫专家、养生专家或营养师,并没有特别推崇这样的概念,因为有机的生产过程和条件极其复杂,并不是人们所以为的“无农药、无化肥”那样简单。

在有机食品方面,我国目前只有Organic和MyGap(Good Agriculture Practice)两大认证,前者指的是有关食品“完全不能有农药和化肥”,后者则是确认“农药和化肥的使用符合安全水平”。

他说,目前超市里的水耕法蔬菜包装多数都有MyGap的认证,但他并不鼓励人们以此为唯一指标,因为一些水耕蔬菜可能含有“硝酸盐”(nitrate)。因此,建议挑选不同种植法的蔬菜以降低健康风险,

但是,我国目前并没有强烈执法管制加工有机食品。也就是说,市场上越来越多的有机加工食品“是否真的有机”,或者“究竟是多有机”?迄今仍是一个问号。

“以早餐谷粮为例,若主要材料/含量最多的是米(rice),就会排在材料含量列表的第一位。再者,若多达20种材料里头,只有‘米’这个主要材料属于有机,其他的没有标志有机,那算是有机吗?所以这是一个有待讨论的复杂问题以及需要厘清的迷思。”

他坦言,有机的概念对环境有好处,但并非营养的指标,有机食品也不代表营养价值比非有机食品更高。

★别被包装迷惑

刘怀友说,超市营养学是关于选购食物的智慧,让消费人如何避开商家刺激消费的各种模式,而食品包装就是触目所及的第一道“陷阱”或“诱惑”。

时下商品的包装装设计林林种种,从图案设计到文案创意,都让消费人面对欲望和需要的拔河。所以,面对琳琅满目的食品,务必提醒自己不要被包装上的广告字眼或设计吸引,以貌取‘食’而忽略了本身想要的营养和品质。

以乳酪饮料为例,许多人认为乳酸菌饮品是低糖、低脂、有助消化甚至瘦身的健康饮料,因此,一些乳酸菌饮品的包装就以为“瘦身段”的形状为设计,带出“有助管理肥胖”的讯息。

另一越来越普遍的“健康食品”就是早餐谷粮,同样在包装上给予人们“健康”、“营养”的感觉,但事实上,一些早餐谷粮(特别强调:不是所有谷粮)隐藏着“高糖”这个最大的陷阱。

“所有我们首先要忽略掉包装上的一些暗示性字眼和隐藏讯息。”

他指出,“食物名字”和“食品营养成分”是两回事,比如炼奶不一定含有牛奶,而是葡萄糖,甚至可能含有反式脂肪。

“但这也不是绝对的,因为监管当局对于反式脂肪的使用非常严格,而且食品加工技术越来越进步,所以还是回到‘花一点点时间阅读标签上的资讯’。”

他说,人们应尽量避免反式脂肪的摄取,高风险的食物包括烘焙和油炸食物,比如面包、饼干等等),选择这些食物可选择“transfat free”、“zero transfat”等字眼;一些食品包装原料内含有“partial hydrogenated fat”字眼,也代表很有可能含有反式脂肪。


【下篇~零食是许多人的“解馋品”,打着“健康”旗帜的零食市场有多大?过年过节,是否真的能“适当放纵”,年节后再重新调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