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性横纹肌溶解症既非遗传疾病,也不是任何传染或非传染疾病,是可预防的运动伤害。虽然肌肉损伤以致横纹肌溶解症严重的病例不多,也有治疗方法,但却无法治愈。

骨科和运动伤害专科也慎重提醒,运动强度陡增,不但增加肌肉损伤的风险,,更要小心一种名为“急性骨筋膜室综合症”的外科急症!


【锻炼强度陡增  小心急性骨筋膜室综合症】

尽管案例有所增加,但横纹肌溶解症仍属少见情况,因此不论是马来西亚或全球,都未有确切的数据可参考。

此外,同样参与强度运动的人,未必就一定会损伤肌肉,每个人的训练方式、训练量和承受力都不同,有者能长时间训练,有者则容易肌肉损伤。

那么,哪些人属于横纹肌溶解症“高风险群”? 长期接受高强度训练、长时间运动和运动量庞大的职业运动员,是否比一般人具有更高风险?


■本地骨科外科顾问陈建源医生擅长于运动伤科、膝关节、肩和肘外科。

本地骨科外科顾问陈建源医生擅长于运动伤科、膝关节、肩和肘外科的本地骨科外科顾问陈建源医生(Dr Chan Kin Yuen)说:“比如那些平常缺乏锻炼的人,突然间训练10小时,问题就来了。所以,指导员或及训练员必须足够专业,弄清楚锻炼者的整体健康究竟适合什么样的锻炼和强度,然后制定适合的训练计划,按部就班、循序渐进地增加锻炼者的强度与能力,不能一蹴而就,就像不曾锻炼长跑的人,一下子就去跑10公里,必然容易造成损伤。”

他强调,一旦肌肉损伤,很可能会导致一种叫做“急性骨筋膜室综合症”(Acute Compartment Syndrome,ACS)的外科急症,即某些肌肉周围的腔隙压力陡增以致肌肉肿胀和紧绷,阻断了血供。

某些肌肉,比如小腿肌群包围着一层由纤维组织构成的致密筋膜,形成一个密闭的空间(筋膜室),内含肌肉组织、血管和神经。

当筋膜室没有足够空间能够扩张,以便容纳严重损害导致肿胀的骨骼或肌肉组织,肌肉组织压力就会增加,继而压迫区域内的血管,血液不能到大肌肉组织及供氧,肌肉缺氧时间过长就会损伤,导致肿胀加剧,组织内压持续增加,在几个小时内,肌肉和周围的软组织就会出现不可逆转的损伤,并开始坏死。

肌细胞坏死面积越大,肿胀就越严重,最坏的后果或最紧急的情况可能需要截肢。

“这类情况多见于长时间进行长跑运动的人,比如超级马拉松和铁人赛这些非常激烈的极限运动,所以必须经过很专业和有系统的训练。”

他指出,长时间和高强度训练、运动量庞大的职业运动员则不同,他们经过有系统的专业科学训练,肌肉经过良好的训练,能够适应锻炼的强度和持续时间,训练有素的他们知道什么时候该停止,需要喝多少水,尤其在热带地区,缺水是很重要的问题。

至于越来越多女性为瘦身减肥而长时间(一天几个小时)健身、举重、肌肉和力量锻炼等等,肌肉损伤风险是否较男性高,目前未有相关的研究文献可论证,主要关键仍在于锻炼方式(是否展业、符合科学、按部就班)、强度、时间等等,比如一些女性和年长者进行举重锻炼,教练的专业度和锻炼计划是非常重要的影响关键,年龄未必会是主要的风险因素。



■横纹肌溶解症的三大典型症状为肌肉疼痛、疲惫以及红棕色或茶色尿(血液中累积的红色素蛋白肌红蛋白水平升高所致)。

【肌肉损伤发出的讯号(症状)】

肌肉疼痛、疲惫和茶色尿是横纹肌溶解症的三大主要症状。

陈建源说,运动过后多少会有一些肌肉酸痛,但这类酸痛不同于持续从轻微到严重的“极度疼痛”(oh my god pain!),一旦出现肌肉严重疼痛则表示异常状况。

若是训练后出现不严重的肌肉酸痛,就是肌肉发出的讯号,此时不应强行继续,而是停止或休息几天,待疼痛缓解才继续锻炼。

肌肉损伤及运动性横纹肌溶解症患者也会感到疲惫,一些人可能出现心律异常症状。此外,“茶色尿”也是一个坏征兆,一旦出现这三大典型症状,则须尽速就医。

根据相关研究,大约半数的横纹肌溶肌症患者未必出现肌肉症状,若显现肌肉症状,通常会影响肩、大腿、下背部和小腿肌群。

“当一个人显现症状,意味着将会发展到最坏情况的边缘或底线。”


【诊断与治疗】

医生会根据症状评估是否肌肉损伤和横纹肌溶解综合征的症状,而血液及尿液检验是主要的诊断方式,包括实验室检测肌红蛋白和肌酸激酶水平,指数越高,损伤就越严重。

陈建源坦言,横纹肌溶解症虽有治疗方法,但无法治愈,不似感染服用抗生素即可消除,肌肉损伤的轻重程度左右其短期或长期影响。

他说,治疗主要是针对病因和并发症(比如静脉输液、治疗肾损伤),从而支持患者自我康复,迄今为止没有任何可用于治疗横纹肌溶解症的药物,只有一些帮助排解钾离子和毒素至体外,或是治疗感染导致横纹肌溶解症的针对性药物。

至于会否100%康复,以及康复期的长短,则取决于患者的情况和复原能力,有者只需几星期,有者需几个月,若已严重肾衰竭则只能洗肾。

他补充,这类运动损伤属于骨科范畴,而后根据患者情况,可能需要涉及运动伤害及肾脏科等专科医生,若有急性骨筋膜室综合症,则需要急诊或紧急手术参与,延误不得。


【须专业指导  勿上网自学】

陈建源强调,运动性横纹肌溶解症既非遗传疾病,也不是任何传染或非传染疾病,而是运动方式所致,因此做好预防和保护措施是唯一的方式。

综合专家们提出的一些预防建议:
→运动要适量、循序渐进
→运动前做好热身
→运动中适量补充水分和电解质
→找专业训练馆和专业教练指导,从基础训练,制定适合个人的系统性训练计划(许多人直接上网学习所谓的简单健身动作或体操,未经专业指导)
→重视药物因素,遵循医嘱按量、按时服药,避免药物造成的损伤肌肉

【纠正迷思:绝大多数人本末倒置,在肌肉疼痛时第一时间找传统医疗,肌肉肿胀甚至骨折则惯性寻找“跌打”,而不是先由骨科或正规医疗诊断,才根据情况寻求传统医疗或替代医疗。切忌未经诊断即判断病情,以至延误诊治,导致无法逆转的严重后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