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道大脑与情绪  一直在连线通话(上篇)

近年,肠道被赋予“第二大脑”的新名词,反映肠道健康和情绪之间的影响关系,并不仅仅是负责消化食物和吸收养分的功能,还能联系大脑,影响或调节情绪。

将近一个世纪的研究一再发现和证实,肠道健康和焦虑症、抑郁症等情绪疾病有关,而在调理情绪健康的过程,越来越多研究指出,改善饮食有助缓解情绪疾病的症状。


【肠道,不只是关于消化和吸收】

肠道功能,不仅仅是消化和吸收功能,饮食和情绪看似风马牛不相及,实际上有着极大的相互影响关系。

2018年英国广播公司(BBC)发布一篇题为《细菌如何改变你的心情》(How bacteria are changing your mood)的文章,论述肠道菌群和人体大脑之间的相互作用,给予肠道菌群新概念。

该文章中指出,肠道菌群是一只看不见的手,和大脑直接存在相互影响的机制,情绪的转变会影响肠道活动,肠道透过脑肠轴,影响大脑,进而改变情绪。

所以在紧张或焦虑时,一些人会忽然感觉腹痛或腹泻,难道时特别想吃某种食物。

早在200多年前,法国医生兼解剖学家比夏(Marie Francois Xavier Bichat)就发现消化道原来有独立自主的神经系统,就像筒袜一样包围整个肠道的复杂双层组织,当时就开始猜测情绪或被肠道影响。

过去一个世纪以来,医学界始终在探究人体内数以万计的微生物如何影响整体健康和情绪转变。有研究发现,即使是抑郁症、自闭症、神经退行性疾病等,都和这些肠道微生物有关,但在寻找情绪疾病的根源时,往往都不会想到肠道健康是否出了问题。

20世纪初,英国医生菲利普斯(George Porter Phllips)首先指出人体肠道和大脑有关;另有科学家认为,早期胚胎发育中产生的神经脊,一部分进入中枢神经系统,另一部分变成肠神经系统,通过迷走神经连接颅脑和肠脑。

当颅脑面临惊恐时释出的应激激素会冲击胃脏,产生痉挛,也会引起交感神经影响长脑的血清素分泌量;应激激素过分刺激还会导致腹泻。当情绪压抑时,食管神经受到高度刺激会感到吞咽困难,颅脑释出的应激激素,还会改变胃脏和食管间的神经功能,导致胃灼热。

到了20世纪末,哥伦比亚大学病理学和细胞生物学教授葛森(Michael Garshon)提出“第二个大脑”的概念:嵌在肠道壁上的肠道神经系统是人体另一个大脑,和情绪息息相关。肠道正常时人会心神安宁,要是出现有害人体的微生物,大脑则会接收到焦虑的讯号。

随着越来越多关于肠道健康和大脑调节情绪的研究越来越广泛和深入,一再证实肠道和大脑这两个独立却又密接相连的器官,在控制情绪、管理压力和促进消化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双威伟乐医疗中心精神科顾问郑俊杰医生。

【肠道健康如何影响一个人的情绪?】

肠道之所以被称为人体的“第二大脑”,因其在促进精神健康方面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

负责控制肠胃道胃肠道的肠神经系统(Enteric Nervous System,ENS)会使用相同的神经元和神经递质与人体的中枢神经系统(大脑)交流。这意味着人体的肠道和大脑不断地在相互通讯,相互影响彼此的功能。

双威伟乐医疗中心(Sunway Medical Centre Velocity,SMCV)精神科顾问郑俊杰医生(Dr Ryan Tee Chun Keat)举例,当人类面对“战斗或逃跑”反应(fight or flight)时,肠神经系统会放缓消化功能,好让身体有更多能量去快速适应或处理应激时间。

他说,这种相互联系是双向的,一个人的情绪状态也会对胃肠道系统带来重大影响,例如正在经历忧郁、焦虑或压力的人可能会出现各种胃肠道症状,包括腹部不适、腹胀、消化不良、胃痉挛、便秘和腹泻。

他提醒,每个人都会经历各种各样的情绪,包括快乐、幸福、悲伤、愤怒、嫉妒和厌恶。

“出现这些情绪是很自然的事,人们不该忽视或否定它的存在。”

他建议,当任何一种情绪变得难以控制或使人喘不过气,以至于影响一个人的健康时,人们应主动寻求精神科医生的帮助,并接受精神健康评估,因为它有可能是精神疾病的征兆。

总的来说,肠道菌群的平衡对一个人的情绪健康至关重要。因此,人们必须维持肠道健康,确保肠道菌群的平衡,藉此促进精神健康。


【精神分裂症与肠道菌群缺乏有关?】

肠道健康也会影响其他精神和脑神经疾病,比如失智症、帕金森氏病症、泛自闭障碍和思觉失调症(Schizophrenia,亦称精神分裂症)。

《国家地理》(National Geography)2017年出版的《心理生物革命》(The Psychobiotic Revolution)书中,作者(资深科学记者)安德逊(Scott C.Anderson)就提出,一些精神疾病的根源可能与肠道有关,只要对症下药,治愈肠道问题,精神困扰可迎刃而解。他也点出一个极其普遍的问题:当患者向精神专科求诊时,医生一般都不会问及肠道问题,但这个情况将随着科研界对肠道和大脑之间的联系了解日益深入而改变。

必须了解的是,对付肠道问题并不会治愈所有的抑郁症或焦虑症,而是能够帮助减轻精神疾病的风险和负担。

安德逊也提到,比如失智症和肠易激综合征(简称IBS)这两种看似截然不同的疾病,其实都可追溯到体内的微生物。

一些研究也发现,改善饮食或有助缓解精神疾病的症状。

截至2019年的研究一致表明,肠道微生物区的差异,往往伴随着不同的心理疾病,比如抑郁症和焦虑症等等。

加拿大麦克马斯特大学(McMaaster University)的福斯特(Jane Allyson Foster)强调,肠道不健康只是心理疾病众多可能的病因之一,这意味着只有一部分病人会对新的“精神生物”治疗产生良好反应,对于肠道细菌失调的患者,这种新疗法可能有助缓解病情。

令人惊讶的是,利西尼奥的一篇研究论文指出,精神分裂症也可能和肠道微生物群缺乏有关,而肠道与大脑及至精神健康的影响可能通过多种途径显现。

某些种类的肠道微生物可以保护肠道壁,维持肠道粘膜,阻止肠道内的物质深入血流,避免患上“肠漏”,触发促炎细胞因子的释放(一种蛋白质,会增加感染部位周围的血液流动,并调节身体的免疫反应)。

虽然这种反应对抵抗感染有着重要作用,但也会导致情绪低落和情绪萎靡,也因此人们在生病时会感到疲倦。从短期来看,这种反应会让人们保持精力,但从长远来看却可能导致抑郁。

此外,肠道微生物还会影响人们的消化和代谢重要神经递质,比如血清素和多巴胺前体的方式,甚至能够通过迷走神经与大脑直接沟通。因此,肠道内的微生物可以释放化学物,改变迷走神经的讯号,从而改变大脑活动。

福斯特指出,在肠道内,细菌有很多机会与宿主系统,包括神经系统交流,这是一个非常动态、相互影响的丰富空间,但这些交流并非单向的,因为大脑活动也可影响肠道菌群的组成,比如压力本身会加剧发炎,进而影响肠道内的微生物,结果形成一种反馈循环。

澳洲雅迪肯大学(Deakin University)营养精神病学家杰卡(Felice Jacka)也通过研究肯定肠道营养和大脑及心理健康的双向影响关系。

他说,近年有关营养心理和大脑健康重要性的研究数据越来越多,而且高度一致。

他在其著作《良好的心理健康饮食改变大脑》中特别提到人们所熟悉的地中海饮食,尽管还有很多潜在的机制因素,但地中海饮食已被证明可增加肠道细菌的多样性,并减轻其他生理变化,比如慢性发炎,因为慢性炎症似乎也是抑郁症的伴随症状之一。



■双威伟乐医疗中心肝胆肠胃内科顾问陈友平医生。

【肠道菌群平衡  大脑情绪健康】

每个人都有独特的肠道微生物群,即肠道菌群,这些在胃肠道内的各种微生物,包括细菌、真菌和病毒。不同的饮食习惯、生活方式和其他因素会早就不一样的肠道菌群,而肠道菌群从各个方面影响一个人的健康,包括食欲、体重甚至情绪。

郑俊杰医生指出,肠-脑轴线(gut-brain axis)是一个双向相互作用的途径。人体肠道内的数万亿个微生物能为人体健康带来各种益处,包括促进一个人的精神健康。

“肠道菌群和大脑一样,可以控制一个人的压力反应、情绪和认知功能。换言之,人不仅需要一个健康的大脑,也需要一个健康的肠道。”

所谓肠胃不好百病生,不论传统或现代医学都将肠胃健康视为百病之源。因此,保持良好的肠道健康对人的整体健康至关重要,能为身体打好基础,让各种器官充分发挥其功能。

双威伟乐医疗中心肝胆肠胃内科顾问陈友平医生(Dr Tan Yu Peng)指出,倘若一个人的肠道菌群出现“失衡”或“不和谐”装填,就会引发各种健康问题。

他说,一旦肠道菌群失衡,人的胃液酸度、肠道碱性磷酸酶水平、肠道免疫力和肠道菌群多样性都会受到影响。因此,除了遗传因素,饮食和药物也是影响人体肠道健康的主要因素。

郑俊杰补充,这在患有厌食症、贪食症和暴食症等饮食是调整的人身上尤为明显。

陈友平进一步指出,人们应该学习如何辨识肠道不健康的迹象。

“消化不良的症状多样,例如腹胀、胃痛、腹泻、便秘、体重起起伏伏、皮肤病和情绪障碍。若不及时治疗,久而久之就会引发更严重的疾病,例如自身免疫系统疾病和糖尿病。”

因此,人们应关注自己的肠道健康,并积极采取各种措施改善肠道健康,这对维持整体健康和福祉有着极大的好处。


【下篇:改善肠道健康等于改善精神健康,从调理肠道健康开始的“营养精神学”或将颠覆精神疾病的治疗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