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逢佳节胖三斤”之后,“减肥”这件事就会被赶上日程。眼看肉肉长得有多快,就迫不及待想要去得有多快,节食不够,还要加大运动量“偿还肉债”,力求尽速见效。这样做,真的可行吗?——专家告诉你,小心反效果!
运动虽是强身健体的不二法门,但必须正确、适量,平常缺乏锻炼的人,或是未经系统性的专业训练,高强度运动训练或过量运动非但无法达到健身效果,还可能导致运动性横纹肌溶解综合症(EIR),从而引发一系列的严重健康问题。
【运动不当 伤肌伤肾】
人体肌肉主要分为三大类——骨骼肌、心肌、平滑肌。横纹肌指的是骨骼肌和心肌,作为“力量型”肌肉,横纹肌是人体肌肉的主要类型之一。
“横纹肌溶解症”指的是某些因素造成骨骼肌细胞被破坏,释放一种名为“肌血球素”的物质到血液里,肌血球素分解成某些有毒物质,可能堵塞肾组织而导致肾衰。
运动性横纹肌溶解症(Exercise Induced Rhabdomyolysis,EIR)则常见于剧烈运动之后人体的横纹肌受到损伤,导致肌细胞纤维破坏及有毒物质溶解释放进入血液循环而引起一系列症状,严重的话可引起急性肾损伤(Acute Kidney Injury,AKI)。
近年马拉松、健身、铁人等各种运动风气渐盛,运动性横纹肌溶解症病例也随之增加。
临床研究证实,体操、马拉松、CrossFit等强度较大的运动,更容易造成运动性横纹肌溶解症,甚至在一些运动不当或运动过量的情况下,低强度重复运动也可能造成肌肉损伤及坏死,诱发横纹肌溶解症,尤其是首次进行一种不熟悉的运动,或是一些不常使用的肌群突然接受高强度运动和长时间训练,都有可能诱发横纹肌溶解症。
在医学上,横纹肌溶解症不属于“疾病”,而是一种因肌肉损伤及坏死而出现类似疾病表现的临床综合征。
■本地骨科外科顾问陈建源医生擅长于运动伤科、膝关节、肩和肘外科
本地骨科外科顾问陈建源医生(Dr Chan Kin Yuen)进一步解释,从另一方面来说,横纹肌溶解症也可算是“疾病”,但不是长期疾病,而是从出现综合征开始发展到一系列的长期病征,比如心律失常、心跳骤停、急性肾损伤、肝功能衰竭等等。
他说,横纹肌溶解症并不常见,但近年病例却有明显增加,主要参与体能训练和极限运动的风气很盛。
“在过去,并没有这么多人参与这类高强度和极限运动,因此案例相当罕见。”
他说,一旦肌肉损伤,肌细胞开始分解及至坏死,后果可以是致命的,端看肌细胞分解情况轻重,若是轻微症状则问题不大,只要多加休息、多喝水(补水),即可在短时间内缓解症状,若损伤及分解情况严重则可能致死。
他指出,肌肉有很多细胞,当肌细胞死亡,细胞内的钾离子、乳酸、肌酸激酶(肌肉受损时指数会升高的一种蛋白质)和各种毒素就会释放渗漏,待局部血流恢复后大量进入循环系统,导致身体的电解质紊乱。
他进一步解释,电解质紊乱会造成心脏骤停,而肌细胞死亡也会分解一种“肌红蛋白”(一种含铁蛋白,可运输和储存肌细胞中的氧气),这种有毒物质会堵塞肾脏,血液里的钾离子无法排解,继而造成急性肾衰竭的危急情况。
一些症状严重者,若及时发现、及早送医,可能通过补液的方式达到稀释血液的目的,从而有助将损坏的肌细胞排出体外,保护肾功能,也可能缓解肾衰症状;但若严重肾损伤甚至衰竭,则须洗肾(腹膜透析)。
因此,他提醒人们勿轻视“肌肉损伤”的严重性,一旦出现疑似症状或典型症状,务必寻医诊治,切忌当做一般的“肌肉疼痛”或“肌肉拉伤”。
■根据非正式观察,健身、马拉松、铁人、重力训练等体能训练和极限运动参与者多为年轻人,因此多数的运动性横纹肌溶解症患者为年轻群体,症状多为轻微,恢复能力较好。
【横纹肌溶解症导因】
横纹肌溶解症的原因多种多样。整体而言,任何运动都有可能造成肌肉损伤、肌腱撕裂等伤害,而任何形式的肌肉损伤都有可能导致横纹肌溶解症。
意外、碰撞、药物、毒性物质和感染都是常见因素;而电解质失衡、内分泌和遗传性疾病则属不常见饮食;极度运动(高强度训练、重力运动、极限运动)和体温极端值(酷热环境,补水不够)也是既存导因。
高强度训练、过量运动、缺水和酷热环境,都有可能提高横纹肌溶解症风险。
陈建源补充,多数的运动性横纹肌溶解症患者为年轻人,因锻炼者以年轻群体居多,但横纹肌溶解症的整体罹患率,包括年长者在内,大多数是创伤所致,比如意外、碰撞等等。
当大面积的肌肉直接损伤或肌肉组织血流受损,比如挤压、碰撞、电击、癫痫发作或间隔综合征(一种疼痛情况,肌肉有危险的高压力),就会出现横纹肌溶解症这类严重问题。
陈建源指出,在酷热环境下运动,尤其是高强度运动,比如重力训练,身体没有补足所需水分,导致肌肉缺水甚至脱水,也会造成肌肉损伤,从而引起一系列综合症状。这也是横纹肌溶解症常见于运动人士的原因。
此外,感染A型和B型流感病毒、柯萨奇病毒或葡萄球菌等微生物,也可能损害肌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