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恋时代系列③
社会总是选择自欺欺人地“乐观相信人心本善”,认为“有想法而没有行动”就不会造成实质伤害,别让小孩太早接触黑暗,对人心失去了天真和信任。与罪案打交道的警方却一针见血——同情不该泛滥,罪犯总是藉口小时受过伤害妄想脱罪,但这根本不是一个人犯罪的理由!
当伤害已经发生,因为根深蒂固的“家丑不外扬”观念,多数家长往往选择隐瞒、避而不谈或要孩子遗忘作为处理方式,不止是让孩子承受二度伤害,还会导致更严重的后遗症。
【专家提醒——隐瞒是最恶劣的创伤后遗症】
面对遭受伤害的孩子,许多家长往往选择隐瞒,不想“家丑外扬”,不想孩子和家人一再面对创伤,有关话题成为家里和所有人的忌讳,甚至要孩子遗忘“那件事”。
本地临床心理治疗师符祥怡(Jessie Foo Xiang Yi)坦言,大人往往选择不想承认、面对已经发生的事,想要当做一切都没有发生,选择忘记,不止是自己忘记,也要孩子和所有人忘记。
然而,正确的处理方式应该是,家长在事情发生后的第一时间接受事实,继而面对,如有需要则务必寻求专业协助。
她说,当大人本身没有很好地处理问题,不论孩子或大人只是逃避,深切的伤口并不会随着时间过去而自然复原,反而会一直压抑、恶化,变成未来成长的绊脚石。
临床心理医师的建议,不幸遭遇性侵的儿童,家长应尽快、尽早让孩子接受心理辅导,而这其实不止是帮助孩子,也是帮助家长,因此孩子和家长或身边人都受到巨大且深远的影响。
“一些家长觉得特别自责,认为自己没有把孩子照顾好,往后不只是带着这样的罪恶感过了几十年,和孩子的互动也必然有了一定的改变,不复从前……很多人没有看到或没有留意到从生理到心理上的改变和影响有多深,有多远。若能尽早接受辅导,让心理创伤好好复原,未来才能往自己想要走的方向成长。”
她坦言曾接触过一些儿童性侵案例,受害者如今已长大成人,受到伤害时可能是15年前或20年前,却因为事后没有尽早接受辅导,治疗心理创伤,以致无法走出阴影,总更觉得自己不够好,常常受到负面情绪困扰,一直困在过去,没法和他人好好相处,没法活出自我。
至今依然倾向保守的马来西亚社会,大部分受害者的父母和家人根深蒂固的观念始终难除,首先担心的是“家丑外扬”,所以保持沉默,以致犯罪者没有逍遥法外,造成更多无辜儿童受害。
因此,我国在《2017年儿童性罪案法令》下放宽对辅助证据的要求,投报者在举报性罪犯时,无需出示证人或任何佐证文件或视频,以便为民众打开举报之门,为儿童受害者讨回公道,也避免更多孩子受创。
由于多数受害者面对精神创伤无法说话,儿童受害者更是害怕、不懂得表达,因此,在该法令下,受害者可在受保护的情况下通过录影录取口供,
此外,隐瞒儿童性罪案不报的家长,或不当触摸孩子的监护人,即使出于爱的名义,也会受到法律对付。

每个人面对创伤的反应有所不同,一些受害者经历创伤之后,出现“创伤后压力综合症”(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PTSD),事发后除了害怕、哭泣,之后可能还会出现焦虑、难过、崩溃、孤立等各种负面症状,尤其是受到性侵害者,成年人尚且难以承受和处理,遑论小孩?
这类受害者往往会害怕与异性接触,或可能在接触某种人事物时特别抗拒和害怕,有者会不断忆起事发经过,重复体验当下的恐惧,有者则自我封闭,将那段恐惧的记忆封锁在脑海深处。
一些人认为创伤后压力综合症是受创者的过度反应,甚至认为“忘记过去”、“失去那段记忆”是好事,时间能治疗所有的创伤,平复所有的情绪,然而,对于受创者并非如此,创伤后遗症的影响远远超乎人们所以为的严重。
创伤后压力综合症不会直接致死,却是一种焦虑性时常、非一般的情绪波动,一旦陷入这种情况而一直没有接受专业的治疗,可能会导致其他心理疾病,比如焦虑症、忧郁症等等,甚至可能会自残、轻生。
一些受创者可能会延迟数年甚至数十年,创伤时的记忆储存在潜意识中,当受创者左了某个动作或看见某个熟悉的场景,可能就触发一直隐藏着的创伤。临床心理学分析,这种情况或许和受创者一直压抑着情绪有关,在触动情感开关后,所有记忆涌现,情绪也跟着受影响。
符祥怡说,人的大脑有一个自我保护的模式,当某件事情超出本身能够应付或承受的时候,大脑就会自动“关闭”,把记忆封存起来,记忆没有消失,但是“藏”在潜意识里,一直到遭遇某些人事物时,突然刺激了这段被封闭的记忆,但没有人知道什么时候才会遇到这个“刺激点”,或是可能永远都不会遇到。
“不过,这段被压抑的记忆,可能很多年都想不起来,但身体和情绪却不一定会跟着‘封闭’或‘失忆’,所以受创者会对一些莫名的情绪和生理反应感到疑惑不解,比如心情总是莫名烦躁或是总觉得没法相信人,但却始终不明白原因所在,一直到自己‘恢复记忆’才将一切重新联系起来,才明白曾经发生的事以及后来的影响。”
她进一步解析,受创者在多年后突然“恢复记忆”,并不代表时间过去了那么久,创伤已经复原或情绪已经完全被化解,而且本身也已长大,能够承受和面对过去的事。反之,受创者可能还会有很强烈的的情绪反应,甚至比当初受创时更强烈和难以接受。
所以,临床心理师在了解和谈话之后,将依据个人情况,引导受创者理解过去的经历,释放过去的负担,让受创者能够真正的面对未来,真正走向人生的新篇章。
无论如何,不是每个人在经历突然事件后都会产生创伤后压力综合症,受创者的内心抗压状态、情绪稳定性,以及对师生情的接受度等等,都会产生不同的反应和结果。
【PTSD的常见成因】
→孩童时期经历过身心上的虐待
→性侵害
→暴力攻击
→严重车祸或意外事件
→自然灾难,比如海啸、地震
→经历打斗、战争场面
→目睹亲人或重要的人突然死亡
→校园或职场霸凌

【没有行动就不是伤害?】
如果只是对孩子有非分之“想”,但没有付诸行动,没有造成实质的伤害,那就不需要当一回事,尤其对方是自己的家人、亲戚、熟人?
或者要往最坏的方面去想——一旦有了非分之想,就会发展成行动,所以从一开始就必须扼杀掉潜在的危机?
符祥怡说,想法会否进阶成行动,在于个人的“自制能力”。有想法未必都会变成行动,任何人其实都可能有暴力倾向,只是个人的自制力和承受力有所不同,刺激/驱动力也不同,一些人自制力薄弱,稍微口角也会刺激暴力,一些人则是在受到伤害或在乎的人受到伤害时被激怒。
“所以想法会否变成行动,在于自我控制能力的高低。”
她坦言,社会对于“恋童癖”这个群体的认识依然非常、非常、非常的少。恋童者本身知道自己的心理在道德上完全不被允许,所以不敢让人知道,也就不会自愿主动接受治疗。
与其说恋童者不敢面对自己的问题,不如说是不敢面对社会的道德压力。一旦主动站出来坦承自己有恋童倾向,面对的不会是谅解,而是被排斥、唾弃、攻击、恐慌。因此,除非演变成犯罪行为而遭揭发和绳之以法,并且经由犯罪系统鉴定需要接受治疗,心理专家或辅导专员才有可能接到恋童案例,也就难以估计和调查恋童倾向所占比例和实际情况。
恋童癖或性侵者在外表与常人无异,即使是长期与罪案打交道的警方也不会接获恋童癖者主动报案“我是恋童癖,我想犯罪,我需要治疗”,而是在案件发生之后才有可能根据过去的案例发现相关罪行和罪犯。
本地刑事分析员卡玛阿芬迪哈欣曾在媒体访问时说过一句话:“社会不应该同情恋童癖者,他们给的藉口总是说自己小时候曾经是受害者,但这不应该是他们犯罪、伤害无辜的理由!”
这一点与心理学家提出的专业观点不谋而合:“大部分的受害者并不会成为未来的X侵者,也就是说,X侵经历或家暴不是唯一一个解释一个人在长大后为什么变成X侵者的原因,而是包括其他因素综合而成。”
恋童癖存在于世界任何一个角落,恋童和性侵罪案在世界任何一个地方都在发生,即使是被誉为世界最安全的国家,比如冰岛、纽西兰或曾于2018年全球和平记录排名第16位的马来西亚。
马来西亚曾经发生过轰动的恋童癖罪案,是一名自由摄影师赫克尔(30岁,英国人),他在大马工作时性侵了23名儿童,在柬埔寨还性侵婴儿!当警方于2014年在伦敦机场逮捕他时,在其电脑和相机里发现超过2万张儿童色情照!
2019年4月,玻璃市州一名28岁恋童癖罪犯遭逮捕,他在宗教学校宿舍当管理员时性侵5名男童!
【“晒娃”禁不了,就降低风险】
要让家长“别再晒娃”的忠告不止逆耳,且如风过水面,激不起一点涟漪。既然禁不了,就退而求其次,做好降低风险之策,安抚家长晒娃的狂热之心。
专家强调,大人们必须警惕并且牢牢记住,保护孩子的隐私是首要重点,也是第一步骤,不能马虎,不能妥协。
其他防护措施:
→切勿使用孩子或家庭照(尤其是有小孩在照片里头的家庭照)作为任何社交媒体、应用程式(watsapps、微信、line、IG等等)头像
→切勿在面子书、推特或其他“公开”状态的社交平台,若需要和家人分享照片,务必设定隐私和浏览限制,最好是使用封闭/不公开群组,比如Telegram程式。
→即使在隐秘(不公开)的朋友圈,也要关闭“允许陌生人查看十张照片”之类的选项,避免将孩子的讯息透露给陌生人。
→切勿上载孩子的任何“写真”照片(短裤、泳装或其他)或某些部位过于曝露的照片,必要时加上水印。
→切勿在网络公开住家位置/地址或孩子的学校地点,避免在自家客厅、小区门口、幼儿园、游乐场等标志明显的建筑物,避免不法分子利用地图功能和搜图功能搜出详细讯息。
→发布图片时务必做好图片处理,避免泄露任何隐私,尤其当前有许多家长喜欢在朋友圈、面子书和各个社交平台直播孩子的日常,但必须注意不可泄露任何私密部位(胸部、臀部、生殖器部位等),必须打上马赛克。
→在开放的讯息平台(比如面子书、微博),尽量少发孩子的照片,如果要发,偶尔发孩子的背影也一样可爱
→定期与孩子讨论网络安全的基本准则,教育和灌输孩子网络隐私与安全的重要性
→监督孩子使用网络及社交媒体平台
→限制孩子使用面子书或其他社交网络,确保在使用这些平台之前,孩子已达到足够的成熟度和自律
→父母本身需以身作则,限制本身使用社交媒体和手机的时间和频密度
阿玛星强调,父母本身为孩子树立榜样至关重要,应在情感和精神上与孩子保持直面联系和沟通,而不是通过数码产品联系甚至相处。
此外,必须尊重和保护孩子的隐私权。他日长大后,孩子可能会问及父母为何将自己小时候的照片公诸于众时,并且被可疑人士、组织或网站在网络上传播、分享和使用。
“一旦上载网络,就必然留下痕迹,无法挽回,无法清除,甚至已被分享或下载。互联网控制存在局限性,所以父母本身需要采取行动,发挥本身从一开始就就能做到的保护措施。”

【“晒娃”禁忌】
★忌~裸照
→“软绵绵的小肉虫看起来真可爱!”、“宝宝洗澡的样子好萌!”、“一不小心拍到儿子尿尿瞬间,太逗了!”……你的兴奋,朋友圈的逗娃,可曾想过孩子的“裸照”被人盗走或牟利,你根本不会知道?你能容忍猥琐的恋童癖甚至性侵者查看、讨论孩子的裸照吗?你知道上载的照片和资料都会永久记录在数据库吗?凡上载过必留下痕迹,即使事后删除也无法磨灭痕迹。宝宝还小不知人间险恶,大人考虑过孩子未来对这些裸照的意见和感受吗?
★忌~直接发布
→不论公开或分组的社交平台朋友圈,通讯录里的人都是真正意义上的好友吗?有多少是因为生活、工作、社交而随手添加的、并不熟悉的人?有多少“好友”是没有多少矫情、碍于情面而一直没有删除的?大人本身也不了解这些“好友”,更谈不上交情,就把孩子的照片和日常“赤裸裸”曝露在所有人面前,合适吗?有必要吗?
★忌~含有个人讯息
→零零碎碎的讯息,也能拼凑出完整的详情,别有用心的不法分子足以锁定你所在的城市、锁定你的家和工作单位的位置、知道孩子的真实姓名和生日、坐定孩子常去的游乐园和商场位置、分析家庭结构和经济状况、分析出家庭的行为习惯(包括老公多久出一次差、妻子多久去一次父母家、带着孩子一般走什么线路、每天大概什么时间去哪里),足以策划绑架、行窃、拐骗行动……试问,你怕吗?
★忌~一天发N次
→调查显示,75.44%的人对“晒娃行为”虽然可以理解但是不赞成。许多家长“晒娃”的初衷是“为了记录孩子成长”,然而,社交网络始终是公共领域,频繁“晒娃”,很容易招致朋友圈反感。
【下篇~自戀時代,有曬娃狂魔,還有自拍成癮,兩者都是網絡時代普遍的社會現象,深究到底,其實都和“自戀“心理有關。】
继续阅读,立即点击